王学进:“校园长城”传达的是何种校园文化
(2015-04-17 08:33:30)王学进:“校园长城”传达的是何种校园文化
山寨也好,独创也罢,“校园长城”总归是建起来了。既然建起来了,就得派上用场。从实用价值看,它不失为体育健身、学习交流的好场所;但就校园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而言,则大可商榷。
这是关对长城的评价。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向来为国人所推崇,但撩开历史的烟尘,还原建造长城的动机、过程及功能,不乏来自中外有识之士的负面评价。如路德维克· 赫伯尔评价道:“如果有人在惊叹其壮观之余停下来想想,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项由长不大的孩子在专制君主的驱使下完成的工程。”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伏尔泰的评价:“中国在我们基督纪元之前两百年,就建筑了长城,但是它并没有挡住鞑靼人的入侵。中国的长城是恐惧的纪念碑,埃及的金字塔是空虚和迷信的纪念碑。它们证明的是这个民族的极大耐力,而不是卓越才智。”
作为封闭、保守的象征,长城的千年造城史,恰恰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爱国主义有距离。在秦朝人、汉朝人、明朝人看来,长城以外的民族属于外邦、异域,非我族类,不属天朝子民,因而不能施爱于彼。但时至今天,长城以外的民族都属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56个民族早已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岂能再用历史上部分中原王朝狭隘的民族立场来认识长城?赋予长城爱国主义的内涵,给其贴上爱国主义标签?
每个中国人,尤其是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都得思考并回答一个问题:究竟是筑起长城、固守长城以南对中国历史贡献大,还是将长城南北统一起来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更大?答案不言而喻。
高校应该营造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是封闭,保守的围墙文化,还是开放,创新的时代文化?答案也不言自明。高校应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弘扬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大一统爱国主义?答案也好回答。
综上所述,为了学校文化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花费400万建“校园长城”不值。因为长城所表征的狭隘的爱国主义,不但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爱国主义不符,其封闭、保守的象征意义,更是与真正的大学精神南其辕北其辙。
当然“校园长城”既然建起来了,就让它留着吧,供学生锻炼也行,学习也行,但没必要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来推介,更不必将其当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运作,不然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