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东海能否逃脱鱼类资源枯竭的命运
(2015-04-13 09:58:29)
标签:
财经 |
王学进:东海能否逃脱鱼类资源枯竭的命运
东海的鱼类资源正在枯竭,此话绝非危言耸听。据我观察,宁波这边的海鲜市场虽然依旧闹猛,但一年高过一年的价格,日趋细小的鱼的个头,日渐稀少的品种,所有这一切,都直指一个事实:东海的鱼类资源正面临着枯竭的命运。
是什么原因导致东海鱼类资源枯竭呢?《人民日报》的报道将之归结为三无渔船泛滥及各种各样滥捕手段的使用,如地笼网、灯光围捕、电拖网等,为了追求“一网打尽”,凡是能想得出来的野蛮或者高科技捕捞手段都使出来了。大鱼捕完了,捕小鱼;珍稀鱼类捕完了,捕家常鱼;鱼捕完了,还有虾类。再这么捕下去,鱼虾都没了。但渔民们管不了这么多,“你不捕,人家捕,要死就大家一起死吧!”这是可怕的逻辑。
必须制止这种“赶尽杀绝”式捕捞。让人欣慰的是,浙江省已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14年,浙江省启动了打击涉渔三无船舶及其他各类非法行动。截至2015年3月20日,共打击三无船舶11034条,占全部排查渔船的85.4%。辅之以其他措施,经过一段时间整治,相信非法捕捞将会得到遏制。
但必须看到,造成东海鱼类资源枯竭的原因除了非法捕捞,还有海洋环境污染。2013年6月11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报,东海近海污染面积超过80%。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称,2012年东海海域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增加6700平方公里。与2011年相比,二类、三类水质海域面积分别减少4.9%、21.7%,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增加24.9%,劣于四类水质海域面积增加36.0%。
东海能否逃脱鱼类资源枯竭的命运,首先取决于沿海省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切勿重蹈“先开发后治理”的覆辙,因为海洋污染比陆地污染更难以治理,治理成本也更高。其次要制定严格的临海工业规划,如浙江省,应严格按照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将低碳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作为杭州湾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再次是实行最严格的项目环保论证、最严厉的污染排放处罚机制,同时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对查实的偷排污水企业予以严厉处罚,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逐步淘汰临海高污染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