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预决算草案理应让小孩都看得懂
刚刚通过的
《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有很多亮点,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办法规定,部门决算草案按经济分类编报支出,并细化至款级科目。“那账本就很简单了,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单位津贴、各种补助,一目了然,小孩都看得懂。”
市人大经济工委、预算工委主任欧阳知如是说。(2月23日《新快报》)
每年这个时候,都能从各地召开的两会中听到代表的抱怨:看不懂预决算草案。不仅一般代表委员看不懂,就连身为财政专家的代表委员也嚷嚷看不懂。2011年3月8日是全国人大代表委员审议预算草案的日子,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说,“我只知道这个数字和去年不一样了,数字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实质内容?我一无所知。”因为看不懂,绝大部分代表委员放弃了监督政府“钱袋子”的权利。
难道是代表委员水平太次,抑或履职积极性不高之故,居然看不懂预决算草案?非也。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名誉会长陈舒在2011年3月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存在人大代表看不懂的问题,就是有关部门想不想让人大代表看懂。”原来如此。就是说,编制预决算草案的部门存心不让代表委员看懂,这样,就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为年中、年终调整预算留有余地。说穿了,就是不让代表委员正儿八经监督政府的“钱袋子”,规避监督。
那么,天书般的预决算草案是怎么编制出来的呢?告诉你,是按照功能分类来编制的。这种编制办法比较笼统,只按功能划分提供几个粗线条的数据,表达的也就是个“大概”的意思,十分粗糙,外人根本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据我所知,不仅递交全国两会的预决算草案,就连递交给各省市县两会的预决算草案也都是按照功能分类来编制的。
假如不改变编制办法,则两会审议预决算草案走过场的现象就难以改变。改变的办法就是像广州那样,舍弃功能分类编制,采用经济分类来编制。后者的优势是具体、细化,诸如单位、部门平时开支的工资、奖金、福利、办公经费、业务费、招待费、差旅费、会务费等有多少,均能反映出来,尤其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三公消费支出均能一目了然。这样的预决算草案不要说代表委员,连小孩都看得懂。如此,代表委员才会认真审议预决算草案。
其实,早就应该按经济分类来编制了。2007年5月,财政部在下发的《关于编制2008年中央部门预算的通知》中明确提到,继续推进按经济分类编制项目支出预算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实用的项目支出预算标准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为此,财政部预算司于2007年11月下发了《2008年项目支出按经济分类编制预算试点软件使用说明》,详细介绍了会计电算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操作起来很方便。
但财政部的通知为何迟迟得不到贯彻执行呢?原因犹如上述,编制部门存心不让人看懂,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又是得风气之先的广州,首次亮出人大监督政府“钱袋子”的“尚方宝剑”,明确从今年开始采用经济分类来编制预决算草案,表明了接受代表委员监督政府“钱袋子”的诚心和决心,好得很。但愿各地积极跟进,向广州学习,采用经济分类编制预决算草案,让代表委员看得明明白白,诚恳接受他们的监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