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邵逸夫
(2014-01-08 08:14:57)王学进:今天,我们该怎样纪念邵逸夫
1月7日晨,邵逸夫爵士去世了,享年107岁。为此,《新京报》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表了这样的感言:相信很多普通人都是通过不同学校里的逸夫楼知道这位先生的。在逸夫楼上过学的同学们,吼声:爷爷走好!几天前,我在宁波逸夫剧院欣赏了西班牙青年交响乐团的演出,亲身感受到了邵先生回报桑梓的恩惠。此刻,请允我大吼一声:“六叔”走好!
仁者寿也!邵逸夫活到107岁的高龄,最终得以安详地谢世,福分之大,常人莫及。以邵先生一生所做的功德论,合该如此。佛家讲因果报应,邵先生在百年人生中,播种了无数的善因,所以才收获如此圆满的结果。好人好报,邵先生的一生再次诠释了这看似庸常实则经典的人生哲学。
将邵先生的百年人生当作一部大书摊开来读,不同的读者当能读出许许多多的况味。光是他为建立电影王国所走过的辉煌的创业之路,便能让后人读得血脉喷张,意气风发,这点,各类辞书已经介绍得过多了,我就不罗嗦了。此刻,我想打开另一页,请大家读读有关他从事慈善事业所走过的路。
邵逸夫并非生来就是个慈善家。想当初,他的抠门是出了名的。据说,他最初的一笔慈善捐款是捐给一所老人院的100港币支票,当时就被老人院退了回来,理由是嫌他太过吝啬。经此刺激,他的慈善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种改变体现在他的三句名言中:“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此后,他每年捐赠一亿港币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达34亿元。他对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其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由一个电影大王成为大慈善家,邵逸夫的慈善经历值得总结的经验有很多,其中最值得总结也最能给内地慈善人士以启迪的是他的慈善观。邵逸夫的慈善观建立在三种价值观基础之上,简单地说,就是体现在上述列举的三句名言上。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此名言表征了其财富价值观。挣钱的目的是为了造福子孙、贪图个人享受,还是造福国家,造福穷人?邵逸夫选择了后者。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一观点不仅得到了美国富翁的认同,并成为一种共识,显然邵逸夫也服膺这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最正确的财富价值观。
“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此名言传达出他的公平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士大夫自古至今秉持的人生信条。当你周围的人都生活在食不果腹的穷日子里,你就算富可敌国,也一样无幸福可言。慈善家之可贵就在于树立先富者帮助贫穷者的平等意识,将私产捐赠给广大穷人,让大家共同过上好日子。这点,邵逸夫做到了。
“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此名言体现了邵逸夫的民族责任感。如果说,邵逸夫给汶川灾区捐赠一亿港元属于救急性质的话,那他长年累月热衷于教育捐赠则说明他的扶贫扶到了根子上。人才培养与教育投入呈正向关关系,投入越多,越有利于人才培养;人才辈出,国家才能振兴,民族才能富强。所以说,邵逸夫总是把捐赠的第一个对象选定在教育上面。正因为有如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邵逸夫最终成为了大慈善家。
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人瑞邵逸夫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长久惠及千千万万的人民。今天,我们纪念邵逸夫,重要的是读懂他的慈善观,并从中得到启发,像他那样把慈善当作一门事业去做,做得纯粹,做得高尚,做得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