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官民有别”的融资方式隐患无穷

(2012-11-28 08:02:15)
标签:

杂谈

王学进:“官民有别”的融资方式隐患无穷

 

近期,江苏、云南、山东等多地出现县乡政府向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借资”事件。为了完成“借资”任务,各地均以高利息相诱,向机关、事业单位所有干部职工下派任务。如江苏大丰市新丰镇向内部职工传达的融资任务是:正科级60万元(后涨到100万元),副科级20万元,普通职工5万元,上不封顶。(11月27日《新京报》)

为什么正科级要比副科级多承担40万元或80万元、比普通职工多承担十几甚至二十几倍的“借资”任务?难道正副科级及科长与职工的工资收入真有这么大的差距?撇开灰色收入不论,账面上的收入绝不可能有这么大。按照收入能力大小,正科级其实并不需要承担这么多的“借资”任务。这样区别“借资”任务本身除了给了公众“官越大灰色收入就越多”的暗示外,还极易误导公众得出一个印象:干部觉悟高,富于奉献精神,愿意比普通职工承担更多的“借资”任务。

果真如此吗?不然。这“借资”非同于慈善捐款,官比民多捐三五千体现了为官者更富爱心,因为捐款没回报,而“借资”则有高额回报。按江苏射阳县洋马镇政府规定的14.4%年息标准,正科级“借资”100万元,年息可达14万元。普通职工则只有7千多点,这一来一去,就相差了几十倍。所以你别以为,“官民有别”的融资方式照顾了普通职工,加重了官的负担,让官们吃亏了。不是的。其实,此种表面体恤弱者的融资方式恰恰是在为官们提供另一种利益输送,变着法子提高他们的福利。

当然,这得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借出去的债和利息得如期收回。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借给政府的钱不打水漂呢?办法就是维持“土地财政”的正常运行。在各地乡镇政府多数处在负债运转的情况下,指望它们靠正常的税收收入还清当年欠下的债务不现实,就连还清陈年老账也不易。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土地的主意:将农民手中的承包地低价买进,再高价卖给开发商,用于城市化建设。恰如报道中所言,前期投入要靠土地收益实现盈利,若中间资金链断裂,将前功尽弃,所以,“利息再高,都会去借资的。”由此陷入“贷款——城建——卖地——还贷——城建”的“怪圈”。

而“官民有别”的“借资”方式恰恰会使这个“怪圈”越来越“怪”。因为科长们本身就是镇乡干部,相当于他们本身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利益所系,于公(政绩冲动)于私(利息收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在任时将所借本金和利息偿还,——这可是自己还自己的债,自己给自己增加收益,哪有不卖力之理?这样,不但难以使地方政府跳出上述“怪圈”,反而会促使其陷得越来越深。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此种融资方式造成的几种后果:一是加重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据此前审计署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照此下去,债务负担只会越来越重。二是推动房价不断上涨。因为土地属不可再生资源,终有一天要卖完的,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稀少,地价必然越来越高,从而推动房价不断上涨;三是扰乱金融秩序。以超出银行利息三五倍甚至十几倍的年息吸纳民间资金,必然会给当地金融业造成冲击,危及金融安全。四是加剧分配不公。到年终,眼看科长们比自己多收入几万、十几万的利息,普通职工会产生严重的被剥夺感,加剧官民矛盾。五是危及社会稳定。与“土地财政”相伴而来的是大拆大建,及由征地纠纷引发的层出不穷的上访事件,处理不当会动摇基层政权的执政基础。

“官民有别”的融资方式可谓隐患多多,建议别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