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导致公办养老院“逐富弃贫”的症结何在
近日,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养老院发现,原本应该接收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因“物美价廉”成为“特权”老人争相享用的“蛋糕”,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10月11日《北京晨报》)
公办养老院何以会出现特权化倾向?民政部门将之归结为两点:一是政策不明,究竟该有多少床位用于“托底”,有多少床位用于经营,目前还没有政府文件作出明确规定,全靠养老院“灵活掌握”;二是定位不清,公办养老院到底是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提供一个养老场所,还是为高知老人或者从公务员、领导岗位退下来的特权老人提供一个享清福的福利机构,这点始终没搞清楚,遂形成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养老畸态,诱使不少有钱有势的老人争夺优质公共养老资源。
这个分析有理,但似乎不够深入。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体制机制。毋庸否认,虽然民主平等的理念已经为国人所普遍接受,但现行的政权架构依然保留了特权机制和等级制度,处在各个等级序列中的大小官员享受着政府规定的各种各样待遇,科级有科级待遇,处级有处级待遇,厅级、部级待遇各有区别,且不能僭越。
而且此种待遇还是终身性的,官员不但在任时能享受国家提供的优渥待遇,退休后仍然得以保留相关待遇,就是死了也能在墓葬方面享受诸多特权。更有甚者,即便成为贪官坐牢了,也能在监狱享受不一般的特权。09年11月25日《新京报》曾报道,江苏、广东有7所监狱极其豪华,尤以江苏盐城监狱堪比“白宫”,欧式建筑,小桥流水。不少网友称,这样的监狱堪比高档小区。这些“白宫”监狱是为谁量身打造的呢?当然是贪官啦。
既然监狱尚且要区分档次,养老院难道就不能分个高低贵贱?据调查,深圳市的养老机构多是按行政级别分等级建,而不是按环境、规划、设计、基建、设施、管理、收费分级分类建的。(2009年2月17日《深圳晚报》)在深圳,养老院分干部疗养院、甲级养老院、乙级养老院和普通养老院,加上民办养老院,种类很多,档次自然也大不相同。报道中提到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类似桃源仙境的养老院当属高档养老机构,可见按行政级别分等级建养老院乃普遍现象。
有特权养老院,就会有特权老人,就像有“白宫”监狱就会有特权劳改犯一样。各地政府建特权养老院本来就是为特权老人考虑的,而非真为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着想的,故公办养老院出现特权化倾向就是必然的。
因此说,要破除此种倾向,必须肃清“官本位”观念,逐步消除等级制度,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体而言,必须得借鉴香港经验,统筹评估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分老年公寓(入住能自理老人)、安老院(入住半自理老人)、护理院(入住不能自理老人)等几个层次,按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按行政级别建设养老院,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层次。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均衡分摊优质资源和稀缺资源,再不能将这些公共资源集中于干部疗养院等特权养老院,像建保障房那样,建设更多的普惠性养老院,造福广大的弱势老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