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呼唤更多的绍兴本土剧作家

(2012-09-29 10:29:37)
标签:

杂谈

王学进:呼唤更多的绍兴本土剧作家

 

   作为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收获之一,9月28日,中国电影家协会授予绍兴“中国电影剧本创作基地”牌匾,这对发展绍兴的影视产业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据悉,明年4月,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将在绍兴举行。(9月29日《绍兴日报》)

   这块牌匾很重,它并非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对绍兴成功举办电影节的额外奖赏,而是基于对绍兴适合电影剧本创作优势的充分认识。正如《辛亥革命》的编剧王兴东所说,绍兴搞创作是有优势的。从历史上看,绍兴是千年古城,名人荟萃,大禹、勾践、王羲之、梁祝等很多绍兴的历史人物都成了戏剧创作的核心人物,并且经久不衰。也就是说,电影创作要以塑造人物为核心,绍兴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选出其中任何一个来,都能谱写出一部回肠荡气或者气壮山歌的历史诗篇。

  另外,绍兴不但人文荟萃,而且山川壮美,既有 “天姥连天向天横”的天姥山,又有“江南山水数会稽,会稽无如锦湖西”的鉴湖风光,更有大佛寺、千丈幽谷、东湖、兰亭、百丈飞瀑、五泄景区、曹娥庙、西施故里等闻名遐迩、美不胜收的名胜景区。尤其是绍兴城内融合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独特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剧作家和电影人,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绝佳取景之地。

  所以说,“中国电影剧本创作基地”落户绍兴可谓名至实归。

  但顾名思义,既然名为电影剧本创作基地,总得要有剧作家,不然就说不上“基地”,就成了一个空头名目。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笔者并不满足这点,即凡是来基地进行创作的都是外地剧作家,而是希望有绍兴本土剧作家的一席之地。不为别的,因为绍兴是鲁迅的故乡,是谢晋的故乡,是柯灵的故乡。绍兴不仅有深厚的小说创作的传统,还有影视创作的优良传统。谢晋就不要说了,单说柯灵吧。

  柯灵虽以散文名重一时,但他与谢晋一样,为民族电影的初创、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柯灵一生创作了12部电影文学剧本,有11部被搬上银幕。其中不乏《武则天》《春城花落》《为了和平》《春满人间》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尤其是他最后一部被拍成电影的剧本《秋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反观当下,不但再也找不到柯灵这样的大家,就连专事电影剧本创作的作家也难寻出几个。据我所知,绍兴较有影响的剧作家就只有诸暨的海飞,他一边写小说,一边创作影视剧本,先后创作了影视剧本《旗袍》《大西南剿匪记》《铁面歌女》《从将军到士兵》《代号十三钗》《隋唐英雄》《太平公主秘史》等,已经在影坛赢得了一定声誉。只可惜,他早几年就离开绍兴,去杭州发展了。严格说,真正称得上绍兴籍的本土剧作家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这一尴尬现象与“中国电影剧本创作基地”的美誉并不匹配。笔者希望,趁此次“基地”落户绍兴之机,市委市政府要关心本土剧作家的成长,尤其是加大对青年剧作家的培养力度,具体任务可以交由市文联、市作协去做。后者要在摸底的基础上(全市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影视剧本创作),挖掘、培养一批新人,送他们到创作基地接受著名剧作家的指导培训,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总之,要把培养本土剧作家作为作为一项人才工程去打造,通过几年努力,力争达到这样的目的:由绍兴人来创作绍兴题材的影视剧本,以此弥补绍兴市影视剧本创作后继乏人的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