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不是前30名不让当干部是个坏规定
(2012-09-17 09:42:51)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不是前30名不让当干部是个坏规定
近日,山东聊城一中学明确规定,申请加入学生会当学生干部必须“形象好,品学兼优,入学成绩在本班30名之前。”此规定引起了各方争议,有的表示赞同,有的则认为学校剥夺了普通学生锻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9月14日《齐鲁晚报》)
从学生反应中可知,此项规定主要适用于高一年级。班主任刚接手新班级,对新生缺乏了解,因而只能凭入学成绩和形象来选拔班干部,此乃通行做法。笔者在中学任教那会儿,也是按照这样的标准选拔班干部的,只是没明说而已。据我所知,绝大多数教师也是这么选拔的。因为大家都是初来咋到,师生互不熟悉,而刚组建的班集体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管理难题,急需选拔一批班干部履行起管理责任。这样,老师只能以貌取人和以成绩取人。
再以我做高一班主任的经验为例,开始时不得已只能以入学成绩确定班干部人选,但我都会预先声明:现在组建的只是临时班委,到时候,等大家互相了解后,再举行公开选举,由全班同学通过民主选举方式确定正式班委。这样就为全体同学预留了进入班委的余地,给他们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正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同学发现某某热爱劳动、某某热心公益事务、某某有体育特长、某某有文艺专长,在接下来的正式选举中,这些具备一技之长、但成绩一般般的同学最终进入了班委。
而按照上述规定,成绩一般的文体骨干再无机会当班干部了,甚至那些热心班级事务、具有管理才能的成绩一般的学生也再不能当班干部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问题还不止如此,该规定还会造成更坏的恶果。校方设定这么个选拔标准,其真实用意是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于悬赏一样:你只有刻苦学习,应试成绩达到了班级前30名,你就有了竞争班干部的机会,否则永远别想。这样一来,一些一心想当班干部的学生便会去拼命学习,孜孜以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校方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以成绩设限,拿“官帽”做悬赏,激发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大面积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此招可谓良心用苦。
从中可见,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应试成绩,无所不用其极,哪里还容得下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门也没有。应试教育已经铁板一块,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其坚固程度超出人的想象,以至连钱先生这样热衷基础教育的大家,也不能不宣布告别基础教育,并哀叹道:“它反映了中学教育的—个根本性的问题:应试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和内容,而不仅教育者(校长、教师)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而且也成为学生、家长的自觉要求,应试教育的巨网笼罩着中国中学校园,—切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根本无立足之地。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反教育的。”(9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