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这个样子的央视非启蒙不可

(2012-07-10 17:01:47)
标签:

杂谈

王学进:这个样子的央视非启蒙不可

 

   7月9日,笔者出差长沙,在央视的午间新闻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这天,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现场展出了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大卫雕像,不过其生殖器部位被打上了马赛克。据10日《东方卫报》报道,此举引发了广泛争议,下午15点54分,央视在重播时去除了马赛克。

真不知今夕是何年,央视再正经传统也不能害臊到这个地步。依此类推,央视今后要是播放维纳斯像应该给她戴上胸罩,或者干脆让其穿上比基尼算了。央视虽然在很短时间内纠正了这一蠢举,但已经无法改变这一事实:试图给大卫遮丑恰恰暴露了自己的丑。

显然,央视记者没读懂大卫雕像,他们只是戴着有色眼镜将其当做肉身凡胎来看待,担心其生殖器会给观众造成视觉污染,因而多此一举给这个部位打上了马赛克,殊不知,这恰恰暴露了记者的无知,不明白米开朗基罗穷尽自己的才力创作这尊雕像的动机,一句话,对文艺复兴和人文精神知之甚少。

米开朗基罗之所以颠覆传统的大卫艺术造型,将其塑造成一个全身赤裸、肌肉发达健美的男性形象,这是由其所处时代决定的,——那正是人权取代神权、人性取代神性、人道取代神道的文艺复兴时代。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大卫已从一个牧童脱胎成了一个人类英雄,他是那么健美,阳刚,那么精神抖擞,生气勃勃!艺术家借此在表达这样一种理念:以人体的解放促成人的思想的解放。艺术家要让人们相信,人应该成其为人,活得高贵,活得理性,活得美丽。其实,大卫雕像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与莎士比亚借汉姆雷特之口表达的人文旨趣一脉相承:“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艺术作品!理智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洞察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艺术家正是通过对人体的礼赞,在表达一种时代精神。

 设想一下,如果米开朗基罗用一枚棕榈叶将大卫的生殖器遮挡起来,效果又会如何呢?这样一来,自然会满足那些道德家们的诉求,但却会遮蔽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人的解放的愿望。在米开朗基罗这些人文巨匠看来,人的解放必须完全彻底,毫无保留,而追求人的解放首先得从解放肉身开始,然后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以此来抵拒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封建教会对人性的禁锢扼杀。其创作意图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拉伯雷创作的《巨人传》传达的主旨相映成趣,在拉伯雷的笔下,主人公卡冈都亚是一位真正的巨人,他不仅体型庞大(做一件衣服要用几万尺布),力大无穷(能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摘下来当马铃铛使),即便一泡尿,也能淹死260416人。小说家借此在高扬人性、讴歌人性,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

明乎此,当能发现,央视自作聪明给大卫的生殖器打马赛克是何等地无知。

最后,我建议,央视记者来拍摄采访一下矗立在宁波大剧院前面的大卫雕像,那是2006年10月佛罗伦萨市政厅赠送给宁波的按原作一比一复制的青铜雕像,迄今已经在那儿矗立了6年,每次去,总能看到男女市民大大方方站在雕像下面拍照留念,从未见其生殖器被遮挡过。事实上,让大卫雕像不加掩饰地面对公众,这本身就是在普及文艺复兴的知识和精神,在对市民进行人文精神的启蒙。可悲的是,市民和网民都能接受裸体的大卫雕像,唯独央视接受不了,这恰恰表明这个样子的央视非进行人文精神的启蒙不可,不然,就难以让人指望不具有人文精神的记者能立足于人的立场肩负起为民请命的新闻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