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给“孔融让梨我不让”打叉的价值判断很危险

(2012-04-19 11:38:13)
标签:

杂谈

王学进:给“孔融让梨我不让”打叉的价值判断很危险

 

   一则算不上新闻的小概率事件,因为借助了微博的力量,竟然成了网友关注的热点。据4月18日《新闻晚报》报道,沪上有所小学的一年级出了道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对此,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命题者的意图很显豁,旨在借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懂得谦虚礼让,故拟定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我也会让。这样的答案,在命题老师和改卷老师看来,没什么可争议的,因为自古以来国人就是拿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懂得谦虚礼让,这差不多已成了一条国标,铁定了的。

   可贵的是,这名小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坚信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可惜的是,他的价值判断来自一个错误的事实判断,他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但有史料为证,孔融确实让梨了,就在他7岁那年(不是4岁)。这样说来,他的选择和坚持意义不大。

   假如他能从自然人性出发,确定的说出自己的真实愿望:我就是想要那只大梨!然后反驳老师,为什么老师要叫我们说谎?并且进一步诘问:老师用这样粗暴的大叉叉否定学生的真实想法,到底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样,他的选择和坚持就具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在此,我想引用一则美国版的“孔融让梨”故事,来说明后果的严重性。有名正在服役的罪犯给一位心理学家写了一封信: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这位美国妈妈犯了与中国大人同样的错误:从小就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克己礼让,教育孩子为了获得大人称赞需要违背天性和转让权利,其结果是非但成不了圣人,反而学会说谎的本领,直至如这位美国人那样走上犯罪道路。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即便孔融最终也没成为圣人,长大后,他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孔融让梨那是孔融的事,我让不让则是我的权利,任谁也不能强迫。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则将孔融的意志强加给所有学生,将其故事当做不容争辩的道德命题来框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是对学生独立人格和意志的扼杀。这样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如得不到清算和纠正,则教育危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