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中爱联的“脊梁”还能挺立多久
自违规举办“共和国脊梁”评选活动被网友戳穿了“脊梁”后,原以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简称中爱联)总该老实收敛一点,谁知其依然在顶风作案:其“直属”单位“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在全国各地非法设立多达100余个“小记者基地”;办非法报刊《中国小记者报》;又接连违规举办“全国小记者赴‘西安世园会’等活动收费骗钱”等,牛得很。(8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不解,中爱联充其量只是一家社会团体(俗称“二政府”),哪来如许大的能量?即便是正式政府机关,在面临舆论围剿的当口,也不敢顶风作案。真服了中爱联!
大人骗不下去了,就来骗小孩。只要亮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这一响当当的名头,对小孩子就有巨大的号召力,没有比“中华”“爱国”这类大词更能刺激孩子做好一名小记者的愿望了。不仅如此,中爱联还能以同样的名义外加对小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美名,说服各地政府投资兴建“小记者基地”。不说不知道,一说管保你吓一跳。在建的浙江“嘉善小记者基地”占地300亩,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什么样的“小记者基地”,竟然要投资10个亿?此钱哪里来?如是地方政府出,请问纳税人授权了吗?如由红基会出,请问捐款人同意了吗?中爱联肯定不会出,它没有这个实力,也没这番善心。算上嘉善这个基地,中爱联在全国“疯建”100余个“小记者基地”,投资金额一定是个天文数字。暂不论这笔钱来自哪里,有一点可以肯定,以我对中爱联德性的了解,它绝不会“爱国”爱到不计利害得失的地步,到时终究要从孩子的口袋里掏回来的。可爱的祖国的花朵,你们就等着挨宰吧!
可笑可叹的是,红基会打着“旨在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普及新闻素养教育”的名号,在建立“小记者基地”上也来横插一杠,大概是嫌这趟浑水还不够混,还要再来踩上一脚,分得一杯羹。在此,我要正告红基会,当此红会正处在多事之秋之际,在建小记者基地一事上,你们与中爱联狼狈为奸,一道扮演了坑害欺骗孩子的不光彩角色。你们的所作所为,再次给红会抹了黑。
接下来,咱言归正传,就来说道说道,中爱联的“脊梁骨”何以这么宁折不弯?答案除了上述分析中提到的“脸皮厚”——被人戳穿了真面目后,依然不改“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名头,继续巧妙地利用“爱国”的名义招摇撞骗外,更重要的是,它有保护伞,即其挂靠单位文化部。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业务主管单位应履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管理职责。但从报道中得知,文化部社团办对中爱联的清理整顿工作虽已1年有余,其效果几乎为零。对此,文化部社团办主任王吉称,中爱联仍处于清理整顿期,“但清理整顿工作组放暑假了,全都没上班,具体情况不清楚。”文化部所属的清理整顿工作组居然有暑假,真是天晓得!你说,这到底是在清理整顿还是在纵容庇护?从中可知,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存在一大弊端,即本应履行管理监督职责的业务主管单位往往成为了挂靠社团的靠山和保护伞。
由此反证,民政部放开三类社会组织登记审批的决定是正确的。事实证明,社会团体登记注册必须挂靠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只会导致“严审批、宽监管”的局面,就像文化部与中爱联的关系一样,所谓“监管”只是形式,弄不好,前者反而会被后者利用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因此说,降低登记门槛,改革目前的双重管理体制模式,实现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由之前的“严审批、宽监管”向“宽审批、严监管”发生转变非常必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