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一个纳税人对地震预算书有话说
曾在去年首次对外发布时引发公众热议的中国地震局预算,今年又在其官方网站上以预算书的形式进行公开。根据预算书,预算支出的29.08亿元中,用于地震事务支出达到19.59亿多元,比例超过六成。据了解,地震事务支出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等支出。(3月20日《北京晨报》)
预算书的扉页庄重地写着三句话:献给每一位支持国家公共事业的普通纳税人,献给每一位关注国家防震减灾事业的普通公民,也献给每一位致力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普通工作者,欢迎您参阅预算书并监督指导中国地震局工作。对此,作为一个纳税人和普通公民,笔者在表示赞赏的同时,还想发表点意见。
去年的预算遭致质疑是因为用于预测的钱太少(270万元,后证实约3亿元),今年肯定有所提高,因为今年的地震事务支出大幅增加近5.7亿元。公众希望增加地震预测投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从目前情形分析,即使加大地震预测的投入也无法解决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此次日本大地震再次印证了这点。当务之急是,借鉴日本的经验,建立完善地震预警系统。为此,我建议,要从地震事务支出19.59亿元的大蛋糕中切出很大一块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作。
日本从2007年10月开始建立地震预警系统,这个由约一千个地震计组成的网路,覆盖全日本,可以觉察和分析震波,并在地震计预测震动强烈时发出警告。期间虽有几次误报,但此次大地震和海啸让全世界的人们见识了该系统的完善、高效和威力。强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和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发布地震警报,一些订阅了特殊预警服务的人还能通过手机和电子邮件收到警报。据悉,有“数百万日本人在周五大地震发生前大约一分钟得知了地震的消息。”从而赢得“日本有世界上最好的地震预警系统”的美誉。
那么,该地震预警系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其作用并不来自预报,而是地震机构在监测到某地发生地震后,利用地震波(在地壳里速度为每秒5公里)与电波传播速度(每秒30万公里)的时间差,迅速向各地发出地震预警。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陈会忠研究员3月13日在中国地震信息网发文称,无论如何,地震预警这种建立在布设大量密集地震台网基础上的新技术,随着在大地震中的预警实践,会越来越完善,并为减轻大地震人员伤亡做出贡献。
既如此,中国得赶紧建立地震预警机制呀!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地震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的模型、预报的台网等,很系统,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不过,陈局长又说,这个项目,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他们已经接纳,进入评估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3月13日《现代快报》)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笔者希望地震局在每年的预算中将此列为专项经费,逐年增加该项目的经费预算,促成地震预警机制早日建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