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假“珍珠粉”背后的真问题
9月22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浙江诸暨一些生产珍珠粉的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用氢氧化钠(俗称烧碱)洗去贝壳上的黑色外皮,然后碾碎成粉末,经过包装后打着“纳米珍珠粉”的高科技名义推向市场,欺骗消费者。
因为事关家乡的消息,笔者认真地看完了这期访谈,震惊之余,不禁替诸暨的珍珠产业捏一把汗。相对于整个珍珠产业来讲,——目前,诸暨淡水珍珠养殖面积接近40万亩,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3%,全国总产量的80%,珍珠粉的产值在诸暨整个珍珠产业中所占比重极小,但其造假产生的负面影响足以损害整个珍珠产业,对此,当地政府已经表态,绝不能让这个大产业毁在小小的珍珠粉上,而且迅即采取了行动。
我注意到,自19日每周质量报告了“假珍珠粉”的问题后,诸暨已对当地20家生产珍珠粉的企业进行了清查,当场查处4家用贝壳粉冒充珍珠粉的企业。同时,对报道中炒作纳米概念的两家当地企业,执法部门也责令其将产品立即下架,等候处理。(9月22日《北京青年报》)相信随着焦点访谈的曝光,当地政府会采取更加严厉的整治手段,来维护整个珍珠产业的信誉。
迟来的清查也算是亡羊补牢,暂不论晚否,现下重要的是反思和汲取假“珍珠粉”背后的真问题。
其一,准入门槛低。诸暨珍珠粉加工有20多年历史了,但迄今尚未有珍珠粉国标行标出台。据悉,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珍珠粉全都以普通食品的“食字号”申报的,县级就可以批复,许多生产线都不完备的家庭作坊也加入其中,导致整个市场无序。(9月23日《现代金报》)
其二,监管失职。用贝壳制成珍珠粉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也不是个别企业,可当地工商、质监、药监、卫生等监管部门居然置若罔闻,致使造假现象越演越烈。监管部门虽然可以用珍珠粉与贝壳粉颜色相近不易检测为由逃避失职追究,但不可能对发生在眼皮底下以贝壳为原料生产珍珠粉的事实一概不知。只要监管人员实地踏看一下企业的生产情况及了解一下商场里几十元一袋的珍珠粉便可知道造假真相。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其三,惩处不狠。一些无良企业之所以敢于用贝壳生产珍珠粉,盖因为无须承担造假带来的严重后果,更不必担心会因此遭到严厉处罚。在地方保护主义仍很严重的地区,制假企业更是有恃无恐。如此次诸暨当局虽然对制假企业进行了清查,但没立即作出严厉的处罚决定,致使问题珍珠粉还在国内几家知名的购物网站热卖,一些商家甚至表示可以换个说法,将纳米珍珠粉改成“超吸收”,改名换姓继续卖。
打假必须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误区,关键是要找准假产品背后的真问题,从根治制假造假的土壤入手,方能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http://dzb.jinbaonet.com/html/2010-09/23/content_168068.htm?div=-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