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学进:张掖退出“申遗”行列祸兮,福兮?

(2010-08-17 12:17:45)
标签:

杂谈

王学进:张掖退出申遗行列祸兮,福兮?

 

   近来,有关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引发的讨论一波高于一波,817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一则甘肃张掖因缺乏资金退出“申遗行列的消息更是激起了网友的热议。与专家深表遗憾的心情大不一样的是,众多网友则对此大加赞赏。

   那么,张掖退出“申遗”行列到底是祸还是福呢?中国古代哲学有个祸福相依的命题,张掖错失这次机会,固然失去了一次成规模开发保护的机会,但未尝不是一桩好事。笔者的这一价值判断基于以下三个事实判断:

  其一,从“申遗”成功的个案看,此次张掖退出“申遗”说不定恰恰保护了当地的丹霞地貌。由816日《国际先驱导报》刊发的题为《 申遗疯:丹霞地貌申遗耗资超10亿元》一文为证:从武当山失火到张家界乱建,从泰山修索道到都江堰争坝,至今,国内几乎很难找出世遗保护典范,却到处都是负面教材——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肃批评;西安兵马俑一年好几亿的门票收入,但是用在景区维护上只有几百万……

   毋庸讳言,各地政府热衷于“申遗”,名为保护,实质是借开发提高景区收入,促进GDP增长。在我们这里,“开发”几乎成了“破坏”的代名词。如此说来,让原址原貌的张掖丹霞地貌保留在那儿,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保护,至少比借保护之名实施无度开发总要好。

   其二,从平遥古城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的个案看,并不能保证“申遗”成功一定能促进GDP增长。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平遥古城深陷公务接待之困,称,一年最多公务接待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以至不能不靠再次提高门票价格来维持现状。再如,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好事也可能变坏事,谁能保证此次“申遗”成功的6个地区就一定能挣大钱,就一定能收回巨额投资?

   其三,从各地“申遗”欠下的巨额债务看,张掖退出“申遗”十分明智。以湖南崀山为例,此次虽然“申遗”成功,但其所在的新宁县承担4.5亿元“申遗”费用,对于这个年财政收入在2008年才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而言,意味着欠下了一笔巨额债务。这还不包括后续费用,如道路交通、宾馆招待所等硬件设施建造,人员培训、服务方式等软实力的提升,以及今年下半年即将进行的国家5A级景区申报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去年旅游总收入不过450万元的县来说,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据今年112日《张掖日报》披露,2009年张掖市大口径财政收入跃上15亿元台阶,财政支出突破50亿元大关,严重地入不敷出。假如该市也像新宁县这般投入四五个亿去“申遗”,必定会大大加剧财政困难,影响其他更加迫切的民生工程的建设;而且即使“申遗”成功,以张掖目前的财力根本无力实施景区开发、维护和推介,指望发展旅游经济很不现实。与其背一屁股债去“申遗”,获得一块“金字招牌”,还不如将有限的资金实实在在用到改善民生上,等以后财力允许了再去发展旅游经济也不迟,反正那536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仍在,发财机会有的是。这不是观念落后与否的问题,实乃为官者的执政理性使然,张掖市的领导没必要为此感到遗憾。一句话,张掖退出“申遗”对当地老百姓是福不是祸。

http://news.qq.com/a/20100817/00004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