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将导致三重恶果

(2010-01-24 11:18:16)
标签:

杂谈

 

王学进:自主招生不考语文将导致三重恶果

   23日、24日两天,上海市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上外和东华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密集举行,其中一个动向值得注意,即六所高校中,有4所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和英语两科,存在严重的“学科歧视”现象。(1月24日《长江日报》)

    既然是自主招生,高校当然有“自主”确定考试科目的权利,但如上海这6所高校那样一律只考英语不考语文的“自主法”则难以让人接受。虽然,一位高校招办老师对此做出了解释,说什么“之所以考英语,是因为英语有利于学生的学科发展,搞学术离不开查阅国外资料,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云云,但实在经不起一驳,不辩也罢。

    在此,我只想指出此举将导致的三重恶果:

    一是进一步加剧高校重英语轻语文的倾向。用“鸡肋”来形容目前大学语文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十分确切,嚼之无味,丢之不忍,故勉强在大一开出语文课(相当于“高四语文),到了大二,就彻底让位于英语了。学生不重视语文,就连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老师也自觉没出息。与此相反,英语的地位则如日中天,学生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学习英语上面。此种学习语言呈现一边倒的现象虽广受质疑,但丝毫没改变。可想而知,上述6所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只考英语不考语文的做法只会大大加剧这种倾向,后果堪虞。

    二是将会把初高中语文教学逼入更加尴尬的死角。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比大学强多少,重英语轻语文的现象一样突出,但好在高考考语文,在课时安排上尚能保证,至于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在课外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则根本不能与英语相比。自主招生虽不是高考,但随着自主招生学校的逐年增加,大学自主招生正变身为“小高考”,报考的人数日益增多。 中广网北京1月16日消息:今年北京市多数中学参加自主招生的高三毕业生比例明显上涨。首师大附中今年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比例已经超过了50%,北京四中将有六成高三毕业生参加自主招生测试。这样,自主招生也将如高考那样成为风向标,如果各地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效法上海,中学语文教学将何以堪!

     三是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用那位 招办老师的话说是,“自主招生考试并非高考,功能侧重于选拔专业人才”,言下之意是专业人才即使语文差一点关系也不大,只要能用英语查阅国外资料就行。此言差矣。自主招生当然要侧重于对考生的专业素质的考查,但语文是工具课,考生如不具备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后就难以写出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和考察报告。不仅如此,学好语文有助于人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等的提高,促使专业人才成长为文理兼修的综合人才。考之国内外诸多大师级的专人人才,如爱因斯坦、苏步青等,均是有相当文学和文化素养的文理全才。苏步青一再告诫,学数理化的必须学好语文,说,语文学得好,有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就有助于学好其他学科,有助于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开展。这是常识,岂可忘记。

    在这点上,上海要向北京学习,清华、北大自主招生是考语文的,希望此次只是特例,下不为例。

    http://news.sohu.com/20100124/n269790889.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