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育才中学的教学秩序何以能迅速恢复
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8号发生踩踏惨剧,9号就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获悉此消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有话想说但最终没说。直至10号在《齐鲁晚报》上读到阮占江先生的时评《踩踏惊魂尚未定 复课何太急》,才决定一吐为快。
阮先生认为,无数事实早已证明,各种事故发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与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情绪疏导、调整,当事人或亲历者今后乃至终生都会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与创伤。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刚刚经历和目睹惨祸的学生立即上课,确实有些不近人情,也有些强人所难。阮先生错了,育才中学的学生并非如阮先生所想象的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他们早就“化悲痛为力量”,一如既往地投身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理疏导,他们的心理健全得很。
如若不信,且看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的消息。在这篇题为《湘乡踩踏 万人痛哭同学漠然》的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两个死者的同学:记者向一位女生问罹难者朱斌的情况,回答道:“朱斌啊?死了!”接着加了这句评价:“可怜的朱斌。”但口吻却非常奇异,脸上分明还挂着笑意。当记者询问一位在小学跟朱斌同班6年的初一男生:“朱斌遭遇这样的不幸,你难过吗?” 他忸怩了几秒,轻轻地说了一个字:“不。” 记者发现,这个校园确实看不出多少异样。下课了,同学们还像往日一样嬉闹着,追跑着,有些同学还把记者拉到事发的楼道,兴奋地讲述着昨晚现场看到的情形。
试问,对这样的学生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吗?这不是说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好,特别经得起悲剧的打击,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悲伤,不具备物伤其类的人之常情,哪怕是悲剧刚刚发生,哪怕死者是同窗6年的好友,在他们眼里也只当是死只鸡,死只鸟,权当是过眼云烟。有这样一群特别能“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学生,学校要恢复正常教学秩序难道还需要铺垫吗?还要邀请一批心理辅导高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吗?该校的教学秩序得以迅速恢复的道理就在于此,论者大可不必“感到丝丝冷酷与残忍”,不然会被人讥为自作多情。
此刻我的心特别冷酷和残忍。我痛心于同学的漠然,真想发狠地谴责一番这些学生,但我不能,因为我深知学生是无辜的,他们之所以对死难同学反应如此冷漠,不是缘于他们生来就是冷血动物,而是后天的教育将他们培养成了冷血动物。他们从进校门的那刻起,就在一刻不停地接受应试教育,根本无暇接受生命教育。在他们的人生字典中,翻开任何一页,都记载着考试、分数、名次、名校等功利性字眼,鲜见有怜悯、博爱、善良、良知及生命等词汇。他们只知以分为本,不知以人为本,当然更不懂生命同价、生命无价的道理。就这样,在一个人性荒漠的校园环境中,每一个学生差不多都成了一座孤岛,他们只求自保,同学的生死与他们无关。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年来发生的诸多校园惨案,如清华学生伤熊案,马加爵案,政法大学及山西朔州第二中学等弑师案,还有包括滁州市一初中二年级学生投毒案在内的众多校园下毒案,都与此种冷漠心理密切相关。而造成学生如此漠然心态的直接原因就是生命教育的缺失,代之以压倒一切的分数教育。
假如对照一下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枪击案后的善后处理,不难发现,育才中学急忙恢复教学秩序的行为实在不该。前者不但为枪击案的32位遇难者举行多场悼念活动,而且还把枪击案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列为悼念的对象。在悼念仪式上,敲响的不是32声丧钟,而是33声,放飞到空中的气球也是33个。研究生克里斯说:“他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共有33名学生死亡。我们应该公平地为所有人的死亡哀悼。”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会是有责任的。(07年4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对育才中学来说,此时举行一个悼念仪式远比恢复教学秩序重要,通过悼念仪式让全体师生缅怀逝去的生命,体察逝者家人的悲痛,从而明白一个道理,对一个人的伤害就是对所有人的伤害,一个人的不幸就是所有人的不幸,在全人类已经结成生命共同体的今天,人人都不该成为孤岛。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10/content_297596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