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郏县“白领”现象的另一种反思
(2009-09-14 17:02:43)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对郏县“白领”现象的另一种反思
显然,郏县此番人事改革彻底失败了,改革时承诺的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县财政的初衷一个都没实现,“收获”的是三个不满意:广大纳税人不满意,50岁办理病退的教师不满意,甚至连靠办理假年龄证提前退休的青年教师也不满意,用一位接受采访的化名李刚的话说是,他们成了政府设的局的受害者。你看看,连此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也怨气冲天,这样的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此事经媒体曝光后,不知当地政府怎样善后?是停发252个“白领”的工资呢,还是继续照发?如停发,“白领”要造反,如继续发,广大纳税人不答应,左右不是,且看当地政府如何收场。
咱先不替对方操心,就来说道说道这一改革的启示意义,即该怎样制定教师编制。
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还是2001年制定的,规定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为小学生师比为19:1、21:1和23:1,初中生师比为13.5:1、16:1和18:1。河南省给郏县下达的4202个教师编制就是这样来的。2003年,郏县实行的那次人事改革就是以此为标准核定编制,设法将超编的教师精简出教师队伍。据当地教育局人事股负责人介绍,教师编制从2000年到现在,始终没有增加,而现在学生数量增加了两万余人,这样一些学校只好征招自聘老师,司机,服务人员,甚至文盲、半文盲都走上了讲台。这一现象暴露出教师编制标准大有问题。
教师编制不同于行政人员编制,后者的工作量、岗位职能和服务对象,基本上是稳定的,因而每年所需的编制大致差不多,而教师则不同,随着计划生育调整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有大小年之分,每年招收的学生数存在变数,今年全县够用的编制明年不一定够用。如每年均按河南省下达给郏县的4202个编制核定教师人数,实行一刀切,显然不合理。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在增加,教材在变化,教师的缺口在增加,工作量在增大,再固守原来的编制标准显然不合时宜。尤其重要的是,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学校很不利,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广人稀、生源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成班率低,多年执行这一编制标准的后果已经显现,那就是城乡“倒挂”即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日益严重和突出。因此应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不能只硬性规定一个生师比,而是要考量多种因素,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坚持编制标准应该向农村倾斜的原则,计算和核定教师编制。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163.com/09/0914/04/5J5684QD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