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嘛在永州一学校脸上打“马赛克”
(2009-08-09 11:52:15)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干嘛在永州一学校脸上打“马赛克”
据湖南省疾控中心介绍,八月三日以来,湖南永州一学校的学生陆续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流感症状。截至八日八时,累计有二十七例学生出现类似症状,已有十三人确诊为甲流。但报道没说,这是哪所学校,自始至终都是用“一学校”、“这所学校”、“该校”,让人看不懂。(8月9日中国新闻网)
严格讲,这样的新闻已经不算是新闻了,因为它缺乏最基本的新闻元素,即报道对象。我不知道,永州市有多少所学校,千儿八百的总有吧,该报道不点明是其中的哪一所,却用一个模糊的指代“一学校”来隐去新闻中最核心的元素,这是对读者的不负责。我只知道,在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被访对象的脸上常常会打上“马赛克”,这是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需要。可一所学校发生了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又有何隐私可言呢?干嘛也要在其脸上打“马赛克”呢?
流感疫情早已是一个公共话题,除了不披露患者的姓名,其来自哪里,乘坐了哪个航班和出租车,接触了哪些人等,均要在第一时间告之于众,这是出于防控的需要。同样,将永州发生流感疫情的这所学校的名字及时公诸于众,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这对于防止疫情的扩散是非常必要的。而上述报道对此语焉不详,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不符合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暑期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
记者很清楚,一旦披露这所学校的名字,后果将会很严重。因为教育部三番五次下达假期补课禁令,可这所学校还在组织学生补课,以至于发生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不是公然违反禁令吗?尤其严重的是,8月2日晚间教育部针对北京夏令营连续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暑期举办学生集中活动时依据“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8月3日新华网)。根据报道的最后一句话:“该校已按照要求停课,并要求八月三日以来在校上课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居家观察。”可知,该校是在8月3日那天开始补课的,这就更加不应该了。
尽管教育部的紧急通知用词大有问题,说什么“非必须、不举办”,语意不明,但从教育部在补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上看,在这流感疫情肆虐之时,其不主张假期补课的精神是鲜明的。永州这所学校顶风补课,造成流感疫情的群体性发生,后果是严重的,影响也是恶劣的,按理说,教育部应该抓住这一违规典型,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来震慑那些仍在补课的学校。试问,教育部有这个决心和手腕吗?如有,那就请记者报上这所学校的大名。
http://www.chinanews.com.cn/jk/news/2009/08-08/18098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