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为何要借杀人达到“想死”的目的
(2009-06-16 12:08:42)
标签:
杂谈 |
王学进:张聪为何要借杀人达到“想死”的目的
从其班主任的介绍中可知,张聪并不是生来就是一个残暴、有杀人倾向的学生,相反他是个热心帮助同学的学生。至于他为何演变成可怕的杀人犯,老师给不出答案,只能透露这么一点信息:最早在高二的时候,张聪只是在一篇作文中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具体内容记不清了。
笔者恰恰从这一细节中洞察到了其中的奥妙,即由仇恨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而发展到仇恨社会及仇恨人类。显然,张聪行凶前,内心充满了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仇恨,否则他不会无缘无故选择弱势人群(女孩和老人)下手的。他“想死”,既不选择自杀,也不选择向强者动手以便于被杀,而是选择向弱者动手,因为这样更能达到一命换一命的罪恶目的。由此可见,他当时内心的歹毒和阴狠。当然,这可能与其当时精神失常有关系,但我们要问一句:好端端的学生为什么会精神失常。这就不能不说到教育的问题。
人们会说,是高考制度将张聪逼疯了,就像科举制度逼疯了范进一样,但我说,这只是一方面,范进疯了后没有去伤人,可张聪呢?他疯了后去杀人了!这中间的区别在哪里?除了个体因素的差别外,更主要的是所受教育的差别。
科举制度虽然百弊丛生,但有一样值得肯定,即注重“仁”的教育。众所周知,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仁”,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提倡爱己及人,说白了就是待人以爱。反观当下的学校教育,最缺的恰恰是此种仁爱教育,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功利教育外,很少会对学生进行人性、人道、仁爱教育,更不会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由此导致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缺少人道关怀和悲悯情怀,内心充满了牢骚不平、紧张焦虑,发展到后来就开始仇恨一切,从仇恨书本到仇恨学校,从仇恨教育制度再到仇恨老师,极端的则滋生了反社会、反人类的倾向。
我这样比较,不是替科举制度评功摆好,只是想表明一点,范进疯了后没去杀人,与长期接受“仁”的教育不无关系,由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只有当代才出现学生杀老师的事件,——君不见,单去年10月,北京、山西朔州市、浙江丽水缙云就发生了三起杀师案件,而古代却从未听说有哪位学生杀了老师的。窃以为,应该联系诸多弑师案,把张聪滥杀无辜的个案也放到整个大教育背景下去考察,把脉产生“当代范进”的病灶,补上仁爱教育这一课。
http://news.163.com/09/0616/02/5BT8K1TG00011229_2.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