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金融海啸为何撼不倒温州民企
一份最新出炉的《温州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研究》,首次对当地民企的平均寿命作出解答:10.99年!比起全国民企平均寿命为3年,浙江省民企寿命也不超过7年,温州民企算是高寿了。尤其稀罕的是,由温州市工商局、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温州大学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现在的经济形势下,虽然温州民企受到一定影响,但到去年底,温州民营企业关闭并不多,绝大多数都活得好好的。(2月16日《今日早报》)
民企普遍短命的原因不外乎,一是由其生存特点所决定,其特点是以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设备简陋落后,企业技术含量低,资金实力薄弱,竞争能力弱,生产利润较薄,致使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二是多系家族制企业,虽然名义上是股份制企业,其实,从董事长到总经理,直至管营销、财务的所有要害部门,都由家人把持着,造成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不但影响到职工的积极性,加剧了劳资矛盾,更主要的是“公司制”背后形成的一个排他式的封闭的权利集团,拒绝外来人才的进入,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些弱点,温州民企或多或少也具备,但它们之所以能经得起金融危机的冲击,源于它们具备了其他地区的民企所不具备的品质和优势。
其一,韧性。生命的长度往往取决于各自的韧性,企业也是。温州民企的生命为什么特别韧一些?盖因为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特别优良,即它们共处在产业集群这一大的生态环境中,彼此关照,互相提携,互惠互利,形成一个祸福相依、抱团取暖的生命共同体。以制鞋业为例,从乐清的鞋底,到瓯海的鞋面皮、平阳水头的鞋里皮,再到永嘉的鞋饰,以及瑞安的鞋机,甚至生产鞋底主要原料聚氨酯的华峰集团,乃至各个生皮交易市场,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产业链。这根链条即使有一环断裂,即刻就有别的企业来填补,不致使其影响整根链条的完整性。
这就是温州民企比浙江其他地区的民企高人一筹的地方。后者注重发展块状经济,只注意条块的分割,不注重打造有纵深感的产业链条。如笔者老家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轴承行业和胶丸行业,就是典型的块状经济。一个小镇上,单是轴承企业就有500多家,但多是粗加工,技术含量很低,利润很薄,没有形成彼此支撑、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金融危机一来,就纷纷倒闭了。现在看来,块状经济的致命伤是脆弱,不及产业集群的韧性,此中经验教训不能不总结。
其二,稳健。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急于扩大企业规模,它们不像其他地区的民企,一旦小有成就,但尚立足未稳,就急急忙忙将小企业扩展为大中企业,嚷嚷要上市,温州民企不图这些虚名,它们先求产品质量和信誉,打造企业文化,练好内功,增强契约意识,稳扎稳打,徐图发展。故现在温州民企业大多还是中小企业。二是捂紧钱袋,不乱投资,不乱筹资和贷款。课题组成员潘忠强分析温州民营企业关闭不多的原因时说,“这和温州民营企业家的财务观念比较稳健、相对保守有关。能否度过危机,很大程度上看企业的财务政策是稳健还是冒险。”绍兴江龙集团之所以遭遇滑铁卢,盖因为乱集资、乱贷款,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所致。据初步统计,江龙控股总负债22.1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2.81亿元,社会性借款5.87亿元,供货商欠款1.5亿元,建筑工程余额0.2亿元。盲目投资,盲目融资,此乃企业覆亡之道。
温州人向来以敢冒敢闯著称于世,但时移世易,当民营企业逐渐从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就像人生从青少年步入中年,就须多一份理性、冷静和深刻,运筹帷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经受住金融海啸的冲击。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zjdaily.zjol.com.cn/jrzb/html/2009-02/16/content_4533135.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