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工子女“单独编班”不能成为“潮流”

(2009-02-13 10:23:30)
标签:

杂谈

王学进:民工子女“单独编班不能成为潮流

 

   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中心小学一年级共有5个班,4个班入读的都是本地孩子,一个班则全部由外来工子女组成,半学期下来,不少民工子女和家长反映,这是歧视。一位陈石明的家长对记者说,学校这样做,等于在城市孩子和外来务工者子女间筑了一道隔离墙。可学校则认为,这是因材施教。该小学的这一做法,不禁令一些教育人士担忧,随着越来越多的来务工子弟入学进入公办学校,单独编班会不会成为潮流(2月13日《今日早报》)

   这一做法具有倾向性,“单独编班成为潮流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原因有三,一是公办学校吸纳民工子女的数量日益增多,就宁波而言,根据宁波教育局的规划,到明年,公办中小学校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比例将达到7成以上,这一比例已经足够大到“单独编班”的班额数了;二是确有这个必要,本地学生接受过完整的学前教育,外地孩子则不尽然,基础不一样,加上语言习惯、生活习性等的差异,“单独编班实施因材施教不是没道理;三是迫于城市家长的压力,认为接收外来孩子,降低学校档次,还会让自己的孩子沾染上不好的习惯,故学校不得不考虑“单独编班

尽管理由很充分,我仍然认为要警惕“单独编班演变为“潮流”。道理很简单,各地教育部门之所以出台政策,要求所属公办学校吸纳民工子弟入学,一来是为解决民工子弟入学难,二来是让他们公平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如将他们“单独编班,虽说不会在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有限制,但在软环境上如师资配备、学业评价、德育管理等方面就不能保证做到一视同仁。譬如说,学校总不能把最好的教师派去做民工子弟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吧?说不定,还会在班级考核、课时安排、学业考核等方面降格以求,名为因材施教,实乃让他们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弊大于利。

再说,就小学低段教育而言,学业教育并不是最主要的,——此时的成绩好坏又能说明什么呢?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即公民常识教育。比起学习成绩的好坏,从小培养他们的是非观、义利观以促进他们心智的健康发育、人格的茁壮成长更重要。而“单独编班的最大杀伤力在于人格歧视,孩子的心灵很敏感,一旦在学校感到处处受歧视,就会产生种种心里疾病,如自卑、自闭、厌学、忧郁甚至产生反抗社会的心理,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

前几年流行在中小学分“快慢班”,名义也是因材施教,但事实证明,此乃违反教育规律,完全是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有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三令五申,不准分“快慢班”。同样,将民工子弟“单独编班”不仅会重蹈“分快慢班”的覆辙,更会人为地制造城乡隔阂、地域差别和身份歧视,挫伤的不但是孩子的自尊,还会伤及广大外来民工的人格尊严,窃以为,咸祥镇中心小学的做法不足法,别的学校切不要跟进。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9/02/13/015255494.s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