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25个手印与18 个手印有何不同
2月10日《新京报》发表长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安徽泗县“墩集镇小孙庄西瓜协会”成立的经过。去年12月14日,以孙保来为首的25户村民(其中22户是返乡农民工)自发成立了“小孙庄西瓜协会”,孙保来任会长,曹二永任技术组长,孙保良任顾问,并且都按下了手印,保证自己搞大棚生产的决心。此举得到了当地镇政府的支持,在帮助他们申请到20万元贷款的同时,还承诺为他们打6口机井和解决通电问题,但由于财力不足及程序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瓜苗没法下地,协会正面临夭折的危险。
《新京报》为什么对这一小小的“西瓜协会”那么感兴趣,竟辟出这么大的版面报道其成立经过?我分析,因为这是第一个由返乡农民工自发组建的协会,其产生背景、运作经过、未来命运如何,都将给政府如何解决金融危机下大批返乡农民工自谋出路、进行土地创业提供思路和参考。现在我不敢断定,“小孙庄西瓜协会”的成立是否具有小岗村成立第一个“包产到户”小组一样的破冰意义,但可以说,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农村社团组织的一大空白,或许它的成立意味着不久以后,各地的农会组织就会相继建立起来。我们不妨将该协会当作农会的胚胎或萌芽来看待,它的诞生预示着又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始,即发展规模生产,从事土地创业,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与小岗村18户农民当初在协议上按下手印一样,小孙庄25户农民在协议上按下手印也是被逼出来的,只不过前者是为了吃饱饭,后者是为了发家致富,同是按手印,意义已不可同日而语。想当年,按下的18个手印是为了把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单干,但求有口饭吃,而今按下的25个手印已不满足于吃饱饭,而是指望发家致富。要实现这一愿望,靠单干是不成了,必须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模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懂技术的做顾问,能管理的做组长,如此才能发挥协会的优势。应该相信,经过打工“洗礼”的返乡农民,再不会满足于一亩三分地产出的小农生活,而是会依托协会,将在企业、工地中打工学到的知识、经验、技术,很好地运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成功。
为此,我希望各级政府对此类农民协会给予大力支持,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政策条例上也要作适当调整。如果将“小孙庄西瓜协会”作为我国农村第一个社会团体来看,对照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它是非法的,该取缔,因为他们没征得主管部门同意,事实上,农民也没什么主管部门。可它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组建协会符合农民的要求,也是克服金融危机给农民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帮助返乡农民工自谋出路所必须,这就需要民政部门修改《条例》,为创建农民协会开绿灯,鼓励返乡农民工成立更多的协会。
http://news.sina.com.cn/c/20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