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民办博物馆何去何从
曾经一度在杭州轰轰烈烈办起的民间博物馆,而今可好?情况不妙。据悉,南宋钱币博物馆已经闭门谢客好几年,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场所;高氏照相机博物馆靠卖藏品度日;中美友谊纪念馆栖身一间数十平方米的民居里……这些博物馆如今大多门庭冷落,在寂寞中苦苦坚守。真是申办容易经营难。(12月15日《钱江晚报》)
不仅杭州如此,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民间博物馆的处境都很艰难。其原因是,难以将其当作一种产业来运作,达不到“以藏养藏”的目的,再就是人才短缺,没听说有大学生、研究生愿去民办博物馆干一番事业的,因为那儿钱少,如杭州的相机博物馆从开办至今,整个馆子就高继生一个人在经营。当然,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资金短缺。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确,民间博物馆很难从银行贷到低息贷款,更没理由向政府要钱,大多只能靠卖藏品艰难度日。
可个人收藏毕竟有限,一旦卖完,博物馆就得关门大吉。就以高继生的相机博物馆为例,15年来,他一个人守着上千只相机,每天坚持上班,15年的中午饭是冷饭头,所有的日常费用都是他一人来承担。他这样凄然地发问:“我眼看就要67岁了,还能坚持多久?如果所有的藏品都卖光了,博物馆还怎么开下去?”老人的发问好像是自我设问,泄露了15年办馆的辛酸史,但更像是诘问,好似在声声叩问政府和社会各界,15年来怎么就不对他施以援手,任其自生自灭?
为什么会造成此种现象呢?难道是政府不支持民间博物馆?不是的,早在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就专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要用多元化的机制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对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国有公办博物馆(纪念馆)一视同仁。应该说支持力度还是蛮大的,问题是,这些支持还停留在文件上,并没完全落实到实际措施之中去。
这点,各地要向宁波市鄞州区学习。该区在落实上述《意见》精神时,结合本区实际,制定了这样的规定:由个人和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建筑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博物馆,投资额度在每平方米4000元及以上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一次性补助;投资额度不足该标准的,区财政予以每平方米300元的一次性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不超过400万元。(08年8月18日《浙江日报》)这还不够,鄞州区还规定,区财政还对免费和低价收费博物馆按参观人数、展览次数等予以经费补助。对区内博物馆组织外地展品来本馆进行展览的,按规模大小给予2万至4万元不等的补助;到市外或国外进行异地巡回展出,按照活动大小给予3万至10万元不等的补助。另外,优先供给用于建设民营博物馆的土地。
在这一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而今鄞州区民间博物馆建设的热情十分高涨,在建和筹建的12座博物馆中,有9座是民办博物馆,比全杭州现有8家民间博物馆的数量还要多。不要以为,民间博物馆无须这么多,实情是,我们的博物馆严重不足。据悉,发达国家平均5万人即拥有一个博物馆,我国平均60万人才有一个博物馆。按杭州公办博物馆(纪念馆)37家,民办博物馆8家算,杭州400万人口,刚好就是60万人才摊到一个博物馆。这与杭州的文化地位和品格严重不符。
因此,是到杭州市政府出台具体政策,在民间博物馆的用地、贷款、招工、经营及奖励补贴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扶持的时候了。
wxjxc@vip.sina.com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8/12/15/01507890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