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且慢对清华大学的招生新政喊停
11月8日,清华大学有关人士在与重庆重点中学校长座谈时透露,清华大学2009年招生有望增加特别推荐环节,由各校校长推荐多年一遇的优秀生或特长生。这类学生包括以下几类:确实爱好文科,基础文科比较好并有所表现,但数学、英语等不好;有志于从事法学、新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理科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有突出优势,语言能力较好,但是偏科严重的学生;文艺或体育特长生,文化课也基本达到保送生或自主招生条件的学生等。该名额不占用学校的推荐指标。(11月9日《重庆晚报》)
不出所料,该新闻见诸各大门户网站后,遭来网友一边倒的反对声。也是,没有比这项改革政策更易遭致反对理由了,粗略想想,就能举出几条,诸如校长又多了一条权力寻租渠道啦,所谓“优秀生或特长生”的标准是什么呀,特别推荐的程序又怎么样啊,等等,哪一条反对理由都很冠,而且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佐证,足以噎得清华大学回不过气来。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要呼吁,且慢对清华大学上述招生新政喊停。先从反对最烈的一条即校长的推荐权说起,注意,网友们都是从掌权者必自肥的常识判断出发,认为大学既然赋予校长此种权力,其必定会举贤难避亲,总会将与自己利益攸关的人才推荐上去,殊不知,校长只是拥有推荐权,而非决定权,清华到底录不录取该考生,决定权在清华。毫无疑义,只有当招生老师对校长推荐人选进行严格的考核(包括面试)和全面调查后方能决定录取与否,校长的推荐也只是一种参考而已。
从校长这方面来说,他当然知道这中间的利害关系,谁都想把最亲近的人推荐上去,但他敢吗?清华将这样一项万众瞩目的招生新政推给中学校长,等于是将他置身于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之中,校长即使胆大包天,也不敢将平庸的子女或亲戚给推荐上去,因为经不了清华的调查和面试关,迟早会刷下来不说,消息必定会捅出去,到时候校长有何颜面存世?何况在作出推荐之前,校内必定会经过下列举荐程序:任课教师反映,班主任上报,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再由校长出面推荐。由前后两道推荐和监督程序在,一般而言,没哪个校长敢明目张胆营私舞弊的。
也许在新政尚未实行前,笔者就这样替校长辩护,似乎隐含着某种风险,但鉴于推行此项新政的意义,笔者愿意做此项新政的坚定支持者。从教几十年,笔者遇到过许多偏才学生、怪才学生,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虽没有读过名校,有的甚至连大学都没考取,但走上社会后,他们大多在各自单位独当一面,卓有成绩;同时,我也教过好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才学生,通才学生,但走上社会后未必全都是优秀,“泯然众人者”大有人在。毋庸讳言,现在中学奉行的全才教育各有利弊,受制于教材的滞后、教法的落后、考试机制的机械和评价标准的单一、偏颇,过多地强调全面发展,结果出现许多一如韩寒所批评的“全面平庸”的好学生。与此同时,则扼杀了大量个性独特、偏科严重的天才学生,导致另一种教育不公。
众所周知,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15分。若按今天的招生标准,钱先生必不能被录取,中国将会因此而少了一位文史大师。因此说,笔者将清华此番新政看做是对清华传统的承续,期望此举不但能弘扬清华的光荣传统,而且还能通过撬开大学招生体制的一个口子带动中学教学改革,给死水微澜的中学校园吹进一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革新风。
http://news.sohu.com/20081109/n260520908.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