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谁来为遭污染的象山海滨埋单
从垃圾堆渗出的黑水,浓如酱油,装满了6个大池子,再从一道小闸门溢出,泛起一股股白色的泡沫,径直流向海中,近岸的滩涂已经被染成墨黑……这是记者从宁波象山港海滨看到的景象。造成如此严重污染的元凶就是,1995年象山县政府在此建成的水桶岙垃圾站。自该站建成之日起,周围的居民就遭了殃,附近海域则更是被剧毒的垃圾渗滤液污染得无以复加,专家称,要恢复先前环境需很长时间。(10月20日《新闻晨报》)
象山拥有闻名海内外的“黄金海岸”,笔者几年前曾环绕此走过一回,对其山环水绕、海阔天空的自然美景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见,当看到上述新闻,凡是到过此地的游客该是何等痛心!
尽管象山县政府终于下了决心,今年5月份开始在此建设垃圾场污水处理工程,预计将于12月中旬投入使用,这一好消息仍然难解笔者的“心头之痛”。这不仅是因为“近海滩涂遭遇如此长时间的人为污染,要恢复到先前的养殖区生态环境,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更因为这样事先本可避免却最终没得以避免的悲剧教训实在太过深刻。
教训一,怎么能把全县唯一的垃圾处理场安置在海滨?当初县政府在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未经处理的垃圾堆放在海滨,其散发出来的臭气、滋生的苍蝇蚊子及垃圾渗滤液一定会给附近海域造成大面积的空气、水质污染,给原住民带来生态灾难。按理说,在作出这一决策之前,应该听证一下,征求一下环保部门、专家学者和市民的意见,在对其将会给附近海域造成怎样严重的污染作出科学评估之前,是不宜仓促作出选址决定的。
教训二,反应迟缓,补救措施没有及时跟进。应该说,垃圾渗滤液对附近海域造成的污染,从垃圾站投入使用之时起就存在了,对此,当地政府应该早有所知,但13年来,一直未见政府出台补救措施。迟至05年,自知愧对象山百姓的象山县环卫处处长王信忠向政府提出在此建立垃圾处理枢纽站,仍未获实施。问题越积越深,拖到今年才开工建设垃圾场污水处理工程。这迟到的决定不但加重了污染代价,而且还加大了治理成本。当初政府图省钱,迟迟下不了治理的决心,结果付出的代价更大。
教训三,依然走不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比起一般的在工业项目上陷于这一怪圈,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再次陷入这一怪圈,尤其令人痛心。前者多少还有点情有可原之处,总可以说,为了追求GDP,暂时牺牲一点环境也值得,但后者无关GDP,只关系到政府在处理两次污染中的责任心及远见卓识。本来处理垃圾是为了整治环境,但整治的结果是造成两次污染,而且是更深重的污染,这样就造成了另一种怪圈即“先治污接着再治污”,这岂非造成两次浪费吗?
我们老家有句俗语,叫“乌龟管鳖价钱”,意思是用高价买了低贱的货,比喻不精于计算,吃了大亏。象山县在处理上述问题上也犯了类似错误,教训是深刻的。在环保问题上,政府切不可有“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之想,不然后患无穷。
http://news.sohu.com/20081020/n260131453.shtml
笔名:薛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