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反腐倡廉不要瞄错了靶子(对蹇庐氏批我文章的回

(2008-10-18 20:02:28)
标签:

杂谈

王学进:小学反腐倡廉不要瞄错了靶子(对蹇庐氏批我文章的回应)

 

    很有意思,10月17日收到了蹇庐氏寄给我的样刊《反腐败导刊》,在回宁波的火车上看完样刊,再看10月14日的《杂文报》,在校园版上竟看到了蹇庐氏批驳我的反腐观点的文章,天底下竟有这么凑巧的事!

    蹇文的题目是《廉洁理念是需要“种”的》,作者针对我9月26日发表在浙江在线上的时评《小学反腐有必要搞得轰轰烈烈吗?》,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无可非议,认为,“科学已经证明,人在孩提时代所接受的思想、观念、智性,在人生中具有奠基的作用,往往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说,在他们的人生观尚未定型之前“种”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非常必要的,随后批评我对这样的活动进行指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无非是显示“语不惊人死不休”或者显示自己有“深刻的洞见”,“这恐怕也是柏杨先生所说的丑陋之一种吧。”最后“将”了我一军:在反腐倡廉和反腐败工作中进行探索创新,崇尚“一概否定”的论者先生们有何高见?何不也亮出您的创新之想、探索之举?

    蹇先生在文章的前面大段引述了拙文的后半段论述,却放过了拙文的新闻由头,在此,请允许我再转述一下:自2005年长沙芙蓉区大同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该校顶着社会各界的争议,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据说收到了很好效果。9月24日这天,记者在该校看到,鲜眼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横幅挂在校园醒目处,还有随处可见的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格言警句,声势够大的。对此,校长伍英称:我们之所以将声势搞得轰轰烈烈,是表示学校对廉洁文化的推崇!(9月25日《长沙晚报》)该校为什么要轰轰烈烈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盖因为活动开展前,对全校学生做了一项你身边最大的诱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钱,第二的是当班干部,第三位才是荣誉。在对当班干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认为它是个诱惑的原因有四种:一是,感觉高人一等;二是可以支配他人,让他们听我的话;三是提升工作能力;四是有更多的机会服务同学。由此该校认识到了在小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并坚定了开展活动的决心。

    所可怪的是,这一调查结果与2005年4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一版以《一项播种廉洁种子的工程一项功在长远的启蒙教育杭州新景:廉洁文化进校园》为题披露的信息分毫不差,报道称,在廉洁文化进校园之前,杭州市教育部门曾对200名初一学生做了一项你身边最大的诱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钱,第二的是当班干部,第三位才是荣誉。在对当班干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认为它是个诱惑的原因有四种:一是,感觉高人一等;二是可以支配他人,让他们听我的话;三是提升工作能力;四是有更多的机会服务同学。各位看官应该注意到了,两地调查不但项目一样,结果一样,甚至连文字表达也分毫不差。

    由此笔者质疑:这种巧合不是偶然,没别的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调查有假,调查者(老师)和被调查者(学生)总有一方造假,所以这类调查根本没可信度。因为两者调查对象不同,杭州调查的是中学生,长沙调查的是小学生,中小学生面对的诱惑不一样,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和认识水平也有差异,怎么可能得出一模一样的调查结果呢?所以,笔者才有“且慢喊狼来了一说,这之后的论述蹇先生都替我代劳了,不赘述。

    显然,大同小学(包括杭州市一些学校)开展的反腐倡廉活动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三种调查结果有意布置的,而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廉洁教育。可笔者恰恰认为,将这三种调查结果列入反腐之列是可笑的,也是暗含危机的,因为小学生对金钱、班干部、荣誉的追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兴许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品格呢?所以,笔者对这样的反腐倡廉活动不以为然。

    蹇先生没看到这点,而是在引用了我的原文后,断定说:“廉洁文化进校园,其动机和目的,决不是认为现在中小学生都是追逐金钱、爱慕虚荣,以及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垮掉的一代,因此需要在校园里反腐。不会是这样的。现在的中小学生,总体的形象,套用一句歌词,就是纯洁又可爱,既充满朝气又充满着天真。”一厢情愿了吧,蹇先生?你真是天真得可爱!两则调查结果板上钉钉地告诉我们:大同小学等学校之所以要轰轰烈烈开展反腐倡廉活动,其动机和目的恰恰是鉴于校园大有成为腐败重灾区之势,才不得已而为之。蹇先生忽略了这一前提,想当然地奢谈学校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如何必要,而我正是针对这一前提撰文质疑,咋俩瞄准的靶子可大不一样呢!

    笔者生也愚,当然想不出反腐倡廉的锦囊妙计,只晓得在中小学生中“播种”廉洁文化的种子固然不错,但能否开花结果,还得取决于他们长大后进入的社会体制,假如到时仍然不具备西方民主国家或者香港那样高效且严密的反腐机制,只怕早年播下的“种子”连发芽机会都没有就腐烂掉了,这点,蹇先生不会不明白。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附原文:

 

小学生反腐有必要搞得轰轰烈烈吗?

2008年09月26日 09:17:46  来源: 浙江在线   [进入论坛]  

自2005年长沙芙蓉区大同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该校顶着社会各界的争议,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据说收到了很好效果。9月24日这天,记者在该校看到,鲜眼的“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横幅挂在校园醒目处,还有随处可见的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格言警句,声势够大的。对此,校长伍英称:“我们之所以将声势搞得轰轰烈烈,是表示学校对廉洁文化的推崇!”(9月25日《长沙晚报》)

廉洁文化进校园”不是新鲜玩意儿,自其亮相以来,人们对此一直毁誉参半。推崇者认为这是一种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防腐倡廉就要从娃娃抓起”;质疑者将其讥之为“大人生病小孩吃药”,玩过头了。在此,笔者不想分辨其利弊好坏,只想就一项调查——旨在揭示为什么要在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的原因——表达一点疑问。

大同小学为什么要轰轰烈烈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盖因为在活动开展前,该校对全校学生做了一项“你身边最大的诱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钱,第二的是当班干部,第三位才是荣誉。在对当班干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认为它是个诱惑的原因有四种:一是“酷”,感觉高人一等;二是可以支配他人,让他们听我的话;三是提升工作能力;四是有更多的机会服务同学。由此该校认识到了在小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并坚定了开展活动的决心。

所可怪的是,2005年4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一版以《一项播种廉洁种子的工程一项功在长远的启蒙教育杭州新景:廉洁文化进校园》为题,报道了杭州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情况,报道称,在廉洁文化进校园之前,杭州市教育部门曾对200名初一学生做了一项“你身边最大的诱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钱,第二的是当班干部,第三位才是荣誉。在对当班干部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生认为它是个诱惑的原因有四种:一是“酷”,感觉高人一等;二是可以支配他人,让他们听我的话;三是提升工作能力;四是有更多的机会服务同学。各位看官应该注意到了,两地调查不但项目一样,结果一样,甚至连文字表达也分毫不差。

天底下竟有这么凑巧的事,真见鬼了!这应该不是记者捣鬼吧?否则这一调查就毫无意义了。或者事情真有那么凑巧?不可能,两者调查对象不同,杭州调查的是中学生,长沙调查的是小学生,中小学生面对的“诱惑”不一样,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和认识水平也有差异,怎么可能得出一模一样的调查结果呢?没别的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调查有假,调查者(老师)和被调查者(学生)总有一方造假,所以这类调查根本没可信度。

既然调查结论靠不住,且慢喊“狼来了”。其实,中小学生的腐败现象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甚至连腐败概念都搞不清楚,即使偶尔表现出来争名争利的倾向,那也不能归结到腐败上去。就以上述调查结果来论,中小学生将钱看得最重要,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贪欲如何强烈,长大后就一定会去做贪官。这其实只是人的自然本性的暴露而已,很正常。君子还爱财呢,何况普通学生。其余两种结果,更是与腐败搭不上边,老师多虑了。

最后,笔者不想表态,赞成还是反对“廉洁文化进校园”,只是想提醒一句,时移世易,每一代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准则,做教师的不能老是用“三好学生”的传统眼光去看待学生中的求异思维和“反常行为”,以至将学生的务实理性、功利盘算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统统视为“离经叛道”,非得用廉政文化将他们的脑子洗刷一遍,将他们培养成不计钱财、不慕名誉、不求地位的大公无私的谦谦君子不可。兴许,现在学生表现出来的人生追求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品格呢,做老师的如果不将此中道理厘清,就一概将之纳入腐败范围予以“打击”,恐怕会打错板子呢!

 

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8/09/26/00997490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