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公民座谈会应大力推广
7月1日,浙江省大常委会专门召集了一次公民座谈会,参加公民座谈会的15名代表,来自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文化程度有本科及以上的,也有初中毕业的。座谈会的议题,是围绕浙江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的,与会代表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主持人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洪建新说:“这次征求的公民代表意见,我们进行整理后,将印发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报告时参阅。”并表示,公民座谈会将逐步推广。(7月2日《青年时报》)
犹记得,自世纪初开始,各省就陆续传出邀请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消息(浙江是2003年开始的),对此,有学者撰文认为,允许公民旁听人大会议,是宪法精神的贯彻和体现。如果说,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管理权,是人民群众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形式的话,那么,允许公民旁听人大的会议,则是普通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这是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重要步骤。事实上,这个评价应该移用到上述新闻才是。
顾名思义,旁听还只是从旁倾听,尚没有发言权,至多也就是行使一点监督权利:看看人大常委会是如何审议公民关心的民生问题及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而不能对所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据有的旁听者反映,由于他们手头没会议资料(未经审议的会议资料大多是保密的,不能随意发放给外人),对常委们所讨论的议题所知甚少,更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形同看西洋镜,图个新鲜而已,监督是谈不上的,至于“普通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云云,那更是专家一厢情愿的臆测罢了。当然,再怎么说,邀请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毕竟是一次进步。
而今,浙江省人大首创公民座谈会,比起邀请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来,是一次更富实质意义的进步。这不仅体现在降低了入选代表的门槛上,——凡在杭州居住满一年,年满18周岁,除被依法限制人身自由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外,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中国公民都可提出申请,更重要的是,代表们由旁听者成了会议的主人公,15名代表按位置坐成U形,他们的对面,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国华、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洪建新等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彼此处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会议没有设限,也不拘形式,只要围绕主题,均可以自由发言。在此,发言的主人是公民,倾听者恰恰是常委们,主客关系与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情形倒过来了。这才真正说得上是“普通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如此举能得到推广,则人大的民主建设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此,笔者希望公民座谈会得到推广的同时,还想提一个建议,希望省人大常委会借鉴温岭市正在开展的“民主恳谈”形式,就某个民生问题,由镇乡和市人大常委会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恳谈会”,发扬民主,平等交流,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如今年,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开始尝试运用“民主恳谈”与预算审查相结合这种形式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监督。1月13日,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了“2008年部门(交通)预算民主恳谈会”,来自温岭温岭市委、人大、政府和16个乡镇(街道)的代表以及部分离退休代表参加了恳谈会。恳谈结束后,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对此做出高度评价,称温岭在公共预算的探索方面至少领先国内其他地方5年。(08年2月5日《南风窗》)而今,在温岭,“民主恳谈会”这一形式已经被镇乡和市人大常委会普遍接受,并且已经作为一种制度推广开来。
在推广公民座谈会的过程中,如能糅合进温岭的经验,则不仅能扩大“民主恳谈”这一民主新形式的影响,还能促进公民座谈会的民主元素不断孵化长大,为最终促成“普通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一个常设平台。
http://www.qnsb.com/fzepaper/site1/qnsb/html/2008-07/02/content_92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