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510个项目中,浙江以72个项目(97个子项)再次位居全国第一。之前,2006年6月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浙江以44个项目夺冠。可两年夺冠的背后则是,全省濒危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达到2606项,已经失传或消亡的项目有552项。单是宁波,415项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之多。(7月1日《中国青年报》)
之所以说保护“非遗”刻不容缓,基于以下考虑: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大多高龄,且后继乏人。如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去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做到像顾阿火那样几天几夜唱全本。如这位弟子去世,则“唱新闻”也就绝迹了。更险的是,文化部门在慈溪普查时,意外发现一敬老院里有一位82岁的老人还会演唱余姚“雀咚咚”的民间曲艺(据悉,该曲艺在余姚2003年还有4位传人,到2005年初已全部去世),立即组织抢救性保护,之后,这位老人就去世了。为此,宁波籍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叹息道:“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怎么保护?可分以下几步实施:
第一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由当地文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广泛调查,在此基础上,确认哪些民间艺术属于应保护的“非遗”名录,并为其建档,然后通过媒体公之于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步,赶在老艺人尚健在时做好抢救工作。充分利用当今高清晰的录音录像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完整地记录下来自老艺人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把这份珍贵的音像资料作为馆藏文物保存在博物馆里,以为研究和寻找传人之用。
第三步,建立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解决“非遗”的绝种问题关键就是要解决其传人问题,而解决传人问题,关键是解决两个现实问题:一是扩大“非遗”的影响,让更多的年轻人乐意参与到其中去。政府应鼓励“非遗”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手段扩大影响,使其后继有人。二是资金扶持。建议各地向杭州市学习,日前,杭州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决定,从今年起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实施补贴制度,按照年龄层次每人每年都可领到1500元或2000元不等的经济补助,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传习活动。政府一定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做好“非遗”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譬如浙江省刚刚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等,都是很好的工作。足见浙江省政府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希望各地政府也能对此加强领导,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将其当作一项政绩工程那样抓实抓好。
http://news.qq.com/a/20080701/000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