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学进
王学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00
  • 关注人气:1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签约制”能保证作家“下硬蛋”吗?

(2007-12-19 13:51:27)
标签:

文学/原创

 

王学进作家签约制”能保证作家“下硬蛋”吗?

   12月18日,14位作家与新成立的陕西文学院签下一纸契约,要在未来的3年内完成“合同”规定的创作任务。此举被陕西省作协称为振兴陕西文学的重要举措。文学院副院长王维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它是我们为有状态的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安稳的窝,我们就是要把脸憋得通红的鸡逮进来,让它给我们下一个蛋,一个硬蛋。可以说这有很强的功利性,但我们必须这样做。”((12月19日《华商报》)
   “作家签约制”不是个新东西,浙江、广东、上海、广西等省市早已实行多年了,据说其积极作用比起专业作家制要好多了。陕西向来以文学强省身份傲视全国,此次借鉴外省经验,首次推出“作家签约制”,旨在繁荣陕西文学,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人们,陕西的文学强省风光已经不再?那么,试图靠“作家签约制”来重振昔日雄风可能吗?我看未必。要我说,这是病急乱投医,开错药方了。
   固然,较之专业作家制,“作家签约制”似乎先进了许多。前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照搬的是前苏联模式,自解放初一直实行到现在,其弊病显露无遗,早被有识之士痛批得体无完肤。后者的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就体现在有那么一丁点商品经济的元素:它是以契约形式确立了买方即官办的文学院和卖方即作家之间的买卖关系。其实,它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文学院预支给签约作家生活费、制定创作计划及为他们的作品作宣传、联系出版事宜等一系列工作,无不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流行的那一套。两者之间只有一百步与五十步之差,先进不到哪里去。
   习惯了在体制内生活、写作的人总免不了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文学院的领导总以为靠指令性计划、有公共经费作后盾,就一定能让“逮到的鸡生产出大硬蛋”,就一定能使文学起死回生。殊不知,文学创作是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它拒绝任何强制性的指令和计划。文学作品是灵魂产品,而非车间产品,岂能下指标,定数量。可以肯定,签约作家为了完成任务,保持签约作家的名誉和地位,势必会“努力”写作,但这样的写作绝不是像“把脸憋得通红的鸡”那般非“下蛋”不可,而是不“下”硬“写”,所谓的“脸憋得通红”不是被要下蛋“憋”的,而是被不要“下”硬得“下”给“憋”的。试想,这样“挤”出来的“蛋”会是“硬蛋”吗?我看,一定是软蛋,甚至是一坨鸡屎。
   好生奇怪,文学院的领导都是资深望重的名作家,何以竟不如我等大老粗尚且知道一些个创作规律,竟会想到靠“签约作家制”来繁荣创作,这当然不是脑子里进水,估计还是受计划经济时代的领导模式影响太深之故。不管陕西文学院的领导以哪个省的成功经验来为实施“签约作家制”找理由,反正我只认准一点,就像靠“专业作家制”繁荣不了文学一样,靠“签约作家制”同样难以振兴文学。不信,等着瞧!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sohu.com/20071219/n25417021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