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免考制”如何赢得家长的支持
本学期,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中试行“免考制”:凡平时学科成绩优秀的学生可免考,平时的学科竞赛、讲故事、报刊发表等同样可成为免考的参考条件之一。这次期末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单科免考的学生全校共有160多人,占了总人数的10%,免考学生的成绩以100分计算。“免考制”的推出,在学生拍手称快的同时,也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据统计,在免考的160多名学生中,有六成以上家长希望孩子参加考试。(7月3日《浙江日报》)
家长们之所以不支持“免考制”,是担心孩子不参加考试,会失去竞争力,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的中考和高考的考验。毕竟现行中考和高考实行的仍是一考定终生、只以考分高低作为录取标准的选拔机制,在此种制度没彻底改变的情况下,要家长认同“免考制”也难。事实是,得不到家长支持,“免考制”是难以顺利实施的。正如该校一名教师所说:“硬逼着孩子参加期末考试,使得免考的做法失去了意义。”迫于无奈,该校只能在申请表格上附加了一项,家长可以选择让学生参加考试。
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他们的支持呢?
重要的一点是,学校要向家长说明,推行“免考制”是贯彻执行新课程下的课程评价的需要。新课程评价体系之所以较传统的评价机制科学,就在于它把单一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注重评价对过程的调节作用,淡化了评价对学生的甄别、选拔功能,注重评价对个体发展的促进、激励功能,改变了过于依赖量化评价方式,看重对质性评价作用的认识与参与,改变了学生不参与评价,而是被动地由教师用分数来选拔评价的模式,突出体现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新的评价体系极大地丰富了评价内容,更加符合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多元化的人格特征。说原来的评价标准不科学,就因为它只是把学生当作分数的符号,只用一些从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分数来区分好坏学生的标准,这是极不公平合理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也是千变万化的,一次考试,一张试卷,又怎么能完全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呢?说新的评价标准科学,是指它在原有的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潜力等个体性较大的因素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提高。
“免考制”是对新的评价机制的实践,无论从其操作程序(免考生先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家长同意后由任课老师、班主任核准,学校教导处讨论后批准实行),还是从实施目标(胡震珍校长说,他们尝试“免考制”,希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单一学业评价方式,淡化以一次考试分数评定学习优劣的倾向),都符合新课程下的课程评价要求,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07/03/008573570.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