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孝顺公积金”何以让老人乐开了花?
浙江上虞汤浦镇的32位老农最近很开心,因为他们拿到了在上虞民营企业金鹰铜业有限公司上班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们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买的60元“孝顺公积金”。该基金是今年1月开始推出的,企业规定,每个在该公司工作一年以上、加入工会组织的本公司职工都可自愿参加,每个职工每月交30元,企业拿出30元,每月打入职工会员父母的银行卡上。由于这项公积金的享受者是职工任何一方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因而被职工们称作“孝顺公积金”。(6月12日《钱江晚报》)
“金鹰铜业”设立该基金的初衷旨在弘扬孝道,用公司副总经理孙立刚的话说,设立这个“公积金”是因为企业内的大部分职工都是来自当地的农民,以前发生过一些职工由于长年缺少和父母沟通,以致不愿赡养父母的情况。为此,公司提倡交叉购买,女性职工给公公婆婆买,男性职工给岳父岳母买,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和谐相处,真可谓用心良苦。仅此一点,“孝顺公积金”就值得肯定。
但我认为,“孝顺公积金”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与其说它关乎孝道,毋宁说更关系养老。对普通人来说,60元算不了什么,但对农村老人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现在鱼可以多买几条,肉可以多割几斤了。前两天老头子说想吃鸭子,我还去买了只鸭子炖炖。”王秋琴老人如是说。到时要是涨到100元(公司打算在今年12月底把标准再提高一点,职工交50元,公司出50元,这样老人一个月能拿到100月),一年就是1200元,养老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
我国的养老难点在哪里?在农村。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到湖南某乡调研,发现该乡的贫困户中,有7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占了2/3。农村老人晚年生活缺少基本社会保障是主要原因。与城市的情况相比,这位代表感慨地说,有着8000多万老人的农村才是中国养老问题的难点。(200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期,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及其带来的压力,将超过城市,并且这一现象将持续到2040年。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流入城市,农村的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他们的养老难问题更加突出。这表现在,常年出门在外的子女很难定期定量地支付他们的赡养费,同时又得不到社会保障。统计显示,九成农村老人无法通过社会养老渠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他们的子女远走他乡后,老人不但要自我养老,甚至要挑起隔代抚育的担子,这样一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步瓦解,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便不仅成了孝行孝道,而且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孝道是我国家庭最值得肯定的道德价值,因为它继承了传统家庭的双向扶养的传统,深化了代际亲情,促进了家庭和睦,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中国特有的模式,设立“孝顺公积金”既有回归传统的意义,还为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找到了一条新路子。它用定期存取的方式让老人孩子时常感受到亲情的传递,又为老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当此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难以建立健全的情况下,由企业为职工设立“孝顺公积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建议各企业不妨一试。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8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7/06/12/0085176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