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学进老师是在一次聚会中,我始终记得他那双眼睛:深邃、怛恻、真诚。他说,他几乎每天都写时评,写时评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常识、启蒙民智。当时我听了心怀敬意但也颇存疑虑,总觉得能担当起牵引社会前行,在文字洪流中乘风破浪者如林贤治、摩罗等离我的现实生活很远。似乎是一种反驳,当我翻开他签名面赠的《
面向太阳的时候》才发现,在一个没有光环的普通人身上,他所拥有的悲悯情怀、他的奋力呐喊,更加令人可敬、可佩。
《面向太阳的时候》共分三辑,散文、书评、杂文,收录了王学进老师2000-2002年近百篇文章,让我先介绍他的散文吧,因为他的散文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呵。
没有风花雪月的矫情,没有昂扬踔厉的媚俗。翻开他的散文,就如你在傍晚时分,在田间散步,迎面走来一人,与你不期而遇,向你娓娓道来。向你述说他的苦难的童年时光,自强的青年时代,向你讲述他的爷爷、表哥、老师和他儿子的保姆——茶花。于是,在他的叙述中,社会的帷幕在不经意间已向你徐徐拉开。在他拉开的社会舞台上,找不到吹响时代号角的英雄,找不到倍受千万人崇拜的名人,没有鲜花拥簇,没有掌声雷鸣,有的只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对生活的理解。“我是个从贫困中长大的孩子,任何时候,我都不能轻视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句话可以做王学进散文的注脚,于是就有了《彭伯》、《茶花》《爷爷》《表哥》等一批生活在底层的人,也有了《打绳》《只为一个“拾”字》等发生在底层的事了。
《茶花》《茶花二》,作者用凝重的笔触讲述了他儿子保姆——茶花傻婆,一个祥林嫂式的悲剧人物,她一生窘困,以给人做保姆养活家人——一个残疾的丈夫和一个痴呆的儿子。但是,屋漏偏逢连日雨,丈夫摔成瘸子后,茶花又高血压中风,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而作者把这两篇文章放在卷首,就如他在后记里所说的,表明了他的写作立场和写作姿态。《我的三味书斋》写的是作者的第一间书房,其实是一家修理厂的餐厅。在冬天的晚上,在没有门的餐厅中,在三种气味的搅拌下(汽油味、餐厅门口阴沟臭味、餐桌上的泔臊味),作者每晚都坚持看书到11点不收场。看完这篇文章,我总在想,一个人的写作姿态固然与他的信念有关,但与他的经历、他的精神涵源关系更为密切。作者深夜读书,吸进了三味,但更吸进了人间的苦味,而这种苦味,一旦与他的精神扭结在一起,便成了作者看待世态的第三只眼睛,而这只眼睛,恐怕只有看到人间的苦味了。《人和蚂蚁》是作者唯一写动物的一篇文章,而且写的是最卑微的生命——蚂蚁。作者是这样结束这篇文章的,“那么,什么时候,人们既能听到卑微生命的叫声,又能容心于其间呢?”其中深意,溢于言表。更让我敬佩的是,其中有一篇文章《心中的十字架》,作者竟能鞭挞自己人性的弱点,毫无保留,坦诚剖析,令人敬畏。
一个人,如果他不能诚实的写作,缺乏面队真实生活的勇气,不能恪守内心的准则,不能剖析生活内核,那么,不管他如何的标榜崇高,也是伪崇高。在捧读王学进老师的散文时,我欣喜的发现,原来就在绍兴,也有一位紧贴地面行走的践履者,他眼睛向下,满含神情。尽管他写的大部分人和事都离不开苦难,但在细细的咀嚼中,竟也感受到了一种被关爱的温暖,尽管这种温暖带有苦涩。
如果说,在王学进老师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温情抚慰、悲悯哀吟。那么,在读他的书评时,则让我感受到了他那双忧虑的眼睛中闪现的激情了。王学进老师放了11篇书评在其中,主要涉及了余杰、摩罗、朱振国等的文章。在阅读时,我发现一个细节,在11篇书评中,写余杰的占了三篇,写摩罗的占了两篇,从数字所居的比例中,我们不能发现作者的阅读倾向,体悟出他的精神来源和去脉。几篇书评,在我看来,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五篇。作者笔触所到之处,或激情澎湃、或理性陈述、或释疑解惑、或击节称快。在《那片心灵的开阔地——读余杰的抒情散文》中,作者写道:“余杰,你只该作为启蒙战士傲立在时代潮流之前,就像拜伦、普希金、裴多菲一样,一旦听到号角响起,就夹紧胯下的战马,擎起手中的利剑,勇敢的冲向有形无形之际,手起剑落,将笼罩在中国人头上的重重帷幕劈开挑落……”这哪里是在写书评,这分明是借书中之言表自己之意。
王学进老师在评朱振国的《文学与海》时认为:“朱振国的散文随笔展示了其人性中温热的诗性特征,杂文则体现了朱振国的硬冷气质。”这后半句话也同样适合评价王学进的杂文,《如此绝招》《渎职之害猛于虎》《“黑人”与“黑校”》……读后不禁让人深感痛快淋漓,分明看到作者慷慨激昂,怒目直陈。《如此绝招》中,作者直指司法腐败,呼吁国家法制的加强;《由填标招生报名卡想到的》作者质疑中国城乡歧视,以手中之笔,为千万农民考生讨公道;《人的尊严岂容宠物践踏》从现实生活中有人甘做狗保姆,作者拷问人的尊严和价值。
可以说,三部分作品给了我三个王学进,散文中读到的是苦难的王学进,书评中读到的是激情的王学进,那么,杂文中读到的则是愤怒的王学进了,并且已经是离奇的愤怒了。但愤怒过后,那个愤怒而忧虑、忧虑而无奈、无奈而不甘,进而想做点什么,或是挽救点什么的王学进隐隐显示了出来,并与前两部分给我不同映象纠织在一起,随着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丰富的人物越来越凸现出来了。当我读到后记中这段文字时,才发现,原来最了解自己的,还是作者自己啊:“时至今日,我依然拥有少年时代的一颗善感的心,因而我没有理由放弃手中的笔,是的,因为善感,所以我懂的爱,也知道恨,这就得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去爱和恨。我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要把我感受到的爱和恨去告诉所有的人。”看到这句话,我长长的吁了口气,这就是真正的王学进,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一个在普及常识路上躅躅独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