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王学进:功能延伸:破解救助困局的良策
(2006-12-19 15:21:26)
王学进:功能延伸:破解救助困局的良策
近日,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启动“民工之家”救助项目:为救助者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法律援助和经济援助以及介绍工作。如果受助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就有机会得到一份工作。
正在接受救助的43岁的云南人汪云(化名)得知后立刻报了名,惊喜不已的他说:“我有力气,愿意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吃饭问题,过去就是苦于没有技能,在外面找不到工作还几次被骗钱,能有救助站和好心企业帮助我们培训,我一定珍惜这次机会。”(12月19日新华网)
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全国909家救助管理站普遍存在“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现象,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宁愿睡街头也不愿进救助站。本月10日,一位流浪汉不听民警接受救助的劝告最终冻毙在宁波街上。据悉,当时有近百张床位的宁波救助站空置的却超过2/3。(12月11日《现代金报》)另据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副站长介绍,海南省救助管理站共有36间宿舍,可以容纳120人同时救助,但平时最多只有二三十人,最少时仅有六七人,床位闲置率达80%以上。(2005年9月8日中国网)
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由救助站的性质所决定的,那就是救助的临时性。而对于那些长期在外流浪乞讨的人来说,临时救助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接受救助十天半月,救助站仍会将他们送回原籍或原单位,他们照样还是生活无着的人员,要工作没工作,要社会保障没社会保障,依然难改流浪乞讨的命运。正如一位流浪人员所说:“救助站里住几天又能顶什么事呢,送回家,可家里没人了,无法生活,还不是得出来,来回瞎折腾,麻烦!”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入手,即加强救助制度的延伸和中介地位。就如成都市已经启动的“民工之家”活动,对那些没有失去劳动力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再为他们联系一些好心企业安排他们就业,这样一来,就能变临时性救助为持续性的长久救助,从根本上解除这部分人的生存困境。假如救助站能履行好中介职能,通过他们的中介,能够把需要救助的人纳入到常规救助制度安排中去,其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吸引力不知要比提供他们在救助站内好吃好住大多少。当然,要保证其发挥好中介作用,当地民政部门还应赋予救助站以应有的权威性,以便于其协调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单位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救助站必须保证培训质量,以确保介绍给用工单位的人员能胜任岗位工作。
俗话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正在实施的“民工之家”活动,充分体现了救助的延伸和中介功能,进一步贯彻落实了人道主义精神,为各地提供了救助管理的新模式,宜大力提倡。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信箱:wxjxc@vip.sina.com
http://news.qq.com/a/20061219/001319.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