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学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200
- 关注人气:11,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王学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初战告捷奥秘何在?
(2006-12-05 16:26:51)
王学进:“名校集团化”战略初战告捷奥秘何在?
杭州市委、市政府自2004年9月开始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以来,迄今已有两年,现在是到盘点的时候了。12月5日《人民日报》推出长篇报道,比较全面地报道了这一战略实施以来的情况及市民的反映,用一系列事实证明,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确是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至此可以说,杭州市首创的“名校集团化”战略初战告捷。
初战告捷的奥秘在哪里?归结起来有三点:
其一,用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为顺利实施该项战略提供机制保障。这种发展模式就是被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称作的“电梯式”发展模式,把名校比喻为“电梯”,把新校、民校和弱校比作是“电梯上的乘客”,随着“电梯”的不断升高,“电梯上的乘客”也跟着不断提升。就喻体说如此,就该则比喻的本体而言,就是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
“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其最大好处在于,名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新校、弱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了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而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则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
其二,实施“名校集团化”后依然不改提供公共服务的办学性质。战略实施之初,有学者担心,名校依靠当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力量,完成自己的集团化、民营化和产业化后,会从单纯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性行业向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同时追求利润的产业性行业转变。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杭州并没有把“教育集团”办成股份公司,去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坚定地执行了战略制定之初确立的目标,即解决“择校之痛”,不让其脱离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因为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资金设备有了保障,加上师资实力雄厚,教师队伍稳定,故保证了平价收费。去年初浙江省城调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全省有11.0%的学生择校就读,他们平均交纳的择校费为8240元。杭州市是多少?根据市教育局制定的重点高中每生不能超过3.5万元的规定,可推知应高于这个平均数。这一战略的推出,让家长省去了一笔沉重的择校费,所以该战略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其三,较好地解决了“牛奶”稀释的问题。把几所地理位置相近的学校捏在一起,然后挂上同一集团的招牌,就能迅速弥补各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这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他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下城区教育局建立了“名师共享”制度,设立了名师资源库和“名师共享经费专户”,实现了优秀师资力量的均衡和共享;如朝晖教育集团的中学、小学英语教师共同备课,探讨中小衔接;如采荷三小校区和笕桥校区则在保留了个性办学的同时,保证教学理念、师资培训、大型活动等皆为一致。尤其是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整合方式,如有新校依托名校母体迅速成长的“嫁接”模式,有几所学校捏指成拳的“联盟”模式,有名校作为完整品牌异地开花的“移植”模式,将确保“教育集团”不会流于形式。
发轫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现在尚不到盖棺论定的时候,笔者就此只能作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以期为有志于实施此类战略的地方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杭州市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快更好地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
通讯:浙江绍兴市人民西路67号《绍兴教育》(身份:副主编)
邮编:312000
电话:0575-6865066
13967591161
信箱:wxjxc@vip.sina.com
笔名:陌上青 山阴客
http://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2006/12/05/008029140.shtml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