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舍己救人的偏偏是老外?

(2006-11-29 08:30:55)
为什么舍己救人的偏偏是老外?
http://www.rednet.cn   2006-11-28 0:09:57   红网  字体: 【 】 [发表评论]
·冷静看待《西伯利亚的来信》 ·53万个“皇粮梦”的背后
·大豆命运:中国农业的缩影 ·体制掩盖下的“感情”问题
·涉农贷款中权力寻租与利率高低关系不大 ·公众对“全程陪同采访”何以有恶意揣测

  25日下午,一名叫伊戈的乌克兰小伙跳入宁波琴桥边的奉化江,救起了一名轻生的中国青年,然后为其做人工呼吸。幸亏抢救及时,这名姓叶的宁海青年得救了。第二天下午,记者和被救青年的父母一起设法与舍身救人的外国小伙在天一广场见了面,当记者问及当初他救人时的感受时,能说汉语的伊戈说:“当时旁边有四五个人,但都在看,没有人敢下水救人,我感到很奇怪,他们为什么不跳下去救人呢!如果要说救人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虽然是外国人,但我在宁波工作,我爱这座城市,也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出一分力,这也是我的责任。”(11月27日《现代金报》)
  
  自己的同胞跳水了,为什么不跳下去救人呢?这个在国人眼里非常复杂的问题在伊戈看来是那么简单,救人要紧。所以当他看到有人跳水时,二话不说,甚至来不及取出身上的钱包和手机,就纵身跃入冰冷的江水中,奋不顾身地将跳水者救上岸,然后浑身水淋淋的他又立即给轻生者做人工呼吸。这一切在他看来是那么简单自然。可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却被国人弄复杂了。在此,我不想探究为什么简单的问题会被国人复杂化,而是想提醒大家注意伊戈将复杂问题还原为简单答案的努力。
  
  他的解释非常直白,就因为生活在宁波这座城市,因而就由爱城市进而爱所有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这是源于博大胸怀的大爱,有此大爱,在他眼里,才没有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也没有人种之间的差别,只要是人,就值得其去爱,就值得其为之付出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去爱。所以当他看到有人轻生跳水时,首先想到的是生命将逝的悲哀,而不是考虑我是外国人,何必去关心一位中国人的生死呢!他把跳水者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视为人类大家庭的亲密一员,大家已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因而可以这么说,救人似同救自己。
  
  国人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朴素的生命伦理观,而今一位乌克兰小伙子用自己的勇敢行动和质朴的话语给国人上了一堂生命伦理课。他本人也许没把他的行为上升归结到如此深奥的理论高度,但创立了敬畏生命理论的德国人施怀泽对此作出了权威的界定。1919年2月23日在斯特拉斯堡圣尼古拉教堂布道时,他第一次这样公开阐述其敬畏生命理论,他开宗明义地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而我们恰恰在对生命的认识上存在太多的偏见和歧视,在生与死、救人还是不救的问题上存在太多的私利盘算和利己之念,故表现在行动上往往首鼠两端,见义不为或者见死不救。
  
  伊戈肯定是合符道德的人,因为他符合施怀泽所提出的德性要求,在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上有一种确定的方向和不可易移的价值观。“我虽然是外国人,但我在宁波工作,我爱这座城市,也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我希望自己能出一分力,这也是我的责任。”我再一次引用伊戈的话,以此告诫大家,一位外国人居然能把异国他乡的人视为自己人,能自觉地用行动见证生命原来是如此地休戚与共,那么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这片国土上的同胞又有什么理由充当鲁迅笔下的“看客”呢!
[稿源:红网]
[作者:王学进]
[编辑:潇湘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