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与科学精神

(2010-07-24 08:18:43)
标签:

波动说

微粒说

科学精神

燃素说

牛顿

杂谈

分类: 散文

    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发现,除了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意义,还深刻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健全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科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上。

    仔细考察每一规律的发现过程,我们会看到,其实都是人类不懈地求真、求实、求真知的过程,是人类以每一代每一个人有限的认识能力,去探究、探知外在的无限存在和客观规律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又总是以后人不断发现前人认识中的缺陷、不足、错误、并予以修正、补充,乃至推翻其中某些错误结论而前进和发展的。

    比如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认为光是一群微粒流,这种说法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以及反射、折射现象。与牛顿同时期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则提出波动说,认为光波和水波相似,是从发光体发出的一列列波,光波并不伴有某种物质的输送,这种说法解释了光交叉通过互不干扰的问题,也能解释光的反射、折射现象。但由于波动说解释不了人们最熟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再加上牛顿在学术界久负盛名,他的拥护者对波动说横加指责,把波动说压了下去,而微粒说在光学界称雄整个18世纪。进入19世纪,波动说重新活跃起来,人们通过光的干涉实验、光的衍射实验、对光速值的精确测定,向微粒说发起冲击,一个个崭新的实验事实,使波动说进入一个“英雄时期”。正当波动说欢庆胜利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波动说认为,光是依靠充满于整个空间的连续介质——以太做弹性机械振动传播的。1887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使用当时最精密的仪器,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结果证明,地球周围根本不存在什么机械以太。没有以太,光波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呢?新的实验事实又一次要置波动说于死地。后来还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实现了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完美结合,他认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这叫光的波粒二象性,使人们对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比如在人类对燃烧的奥秘的探寻中,起初占统治地位的是燃素说,认为一切可燃物内部都存在着燃素,燃烧的原因在于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一系列的金属燃烧实验,证实了金属燃烧时会发生一种氧化还原反应,据此,他提出了科学的氧化燃烧学说,推翻了燃素说,揭开了燃烧的秘密。

    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的机制。

    就这样,人类得以在认识发现自然规律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副产品——科学精神,有人将科学精神具体归纳为六个因素: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

本文为《客观规律与科学精神》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