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规律,历来有两种误区,一是把规律奉为神明,一是对待规律的实用主义态度。这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反动。
最初,规律是人们根据已知经验对未知未来作出的想象,当这个想象偶尔被验证,我们欣喜莫名,一个规律诞生了。这让人记起那个瞎子摸象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甲摸到的是象腿,乙摸到的是耳朵,丙摸到的是鼻子,丁摸到的是肚腹,四个瞎子合起来,形成了对大象的完整认识。倘若四个人摸到的都是象腿呢?
人类就像那四个摸象的瞎子,而人类面对的未知世界却比瞎子们摸的大象不知要大多少,大得无法比拟,复杂得无从理喻。那么,我们从那么一丁点儿的已知世界中获得的规律还那么可靠吗?
规律是重要的,极其重要,是我们唯一能依靠的东西。然而,规律既然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属于经验的世界,那么,把规律奉为神明就是可笑的。规律并不那么完全可靠,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比规律更重要更可靠的是我们建立在科学精神基础上的洞察力。
对待规律的实用主义态度主要来自于对待科学的实用主义态度。把“科学”与“技术”是不加区别地合称为“科技”,忽视其间的巨大差异,其后果是把权威的原则、功利的原则,推移到“科学”之上而成为所谓“科学的原则”,要求人们普遍遵循。反映到科学研究上就是无利不干、小利小干、大利大干。
在中国,具有实用价值的规律一度成为科学的代名词,沦为权势的附庸,被能工巧匠们剪裁成各种时髦的外套,穿在大人物身上招摇过市,印在文件上,响彻在会场里。
规律的实用价值不仅引导人们对规律的研究走入了实用主义的误区,也促使人类文明走上了物质主义的歧途,一发而不可收,以致演化为今天的消费主义,市场经济占据了人类文明的统治地位,吞噬了人类文明的其他形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全球化更把这一状态推广到全人类,生产发展于是成为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就没了生存资格,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于是一切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力量都统统被围剿,被弃之而唯恐不及。于是就凸显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强化了贫穷两极分化的冲突,加大了精神和物质、现实与理想的对立。
本文为《客观规律与科学精神》之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