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世连:面对乞讨

(2007-03-11 11:31:01)
标签:

信之

善者

心结

羞恶之心

蔡世连

分类: 友情转载

    博主注:蔡世连是我的学兄,我们曾同时师从孔范今先生,他现为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为祝贺孔范今老师六十六华诞,他也写了一篇文章。

      面对乞讨   

                                          蔡世连

    曾经无数次地面对乞讨,在车站,在广场,在街头,在巷尾;有老人,有孩子,有妇孺,有青壮,但更多的还是些老弱残疾。不忍听他们那哀伤的乞求和可怜的倾诉,总还能没多有少尽我所能地掏出点毛票,以满足那些带火的渴望。因为自己也是囊中羞涩的日子多,所以也从来没有过倾囊助人的壮举。

    当然,也上过当,受过骗;有媒体告诉世人,那叫骗乞,叫诈乞。于是我也慢慢学得“精明”了,看到乞讨者,总是绕道而行,或者自居人后,避免与乞讨者直接对话。这当然少了很多麻烦,也免去了不算多的“冤枉钱”。我一度曾为之自得,但自得之后却又发现自己的心却并不安宁。在不安中我也悄悄拷问过自己:如此这般地面对乞讨,是否在为贪吝寻找借口,为冷漠文过饰非?更为难以绕过也叫人不安的是,面对乞讨者那褴褛的衣衫、那哀戚的面容,你怎么就能判定谁是骗子,谁是真的需要帮助的人?

    这不安,纠缠着我,一度成了一个心结。自然,活在世上,我也少了一份坦然。

        2005年夏,毕业已二十多年的同学聚会,难忘师恩,便把已移家济南的孔范今老师又请回了小城曲阜。面对一大群知天命、近花甲的老学生,孔师亦感慨良多,谈到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追求。听着孔师那并不经意的朴实而亲切的话语,我不禁砰然心动,隐然觉得郁积很久的心结已悄然解开。

    孔师告诉我们,他一生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他的母亲,但另一位女性却更使他难忘,那就是当年在讨饭时给过他一碗稀饭的妇女。他回忆说,当他看到那位大婶把稀饭倒进他的碗中的时候,他感到眼睛湿润了,心温暖了,就在此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那些善良的人。孔师说,因为自己也讨过饭,所以后来见到乞讨者,一定要尽力相助。有人说,现在的乞讨者大多是假的,有的还成了大款,所以往往要嫌弃他们,甚至以此作为自己不愿施舍的借口。孔师又说,即使有假的吧,我们也应该想想,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靠舍弃自己的尊严来换取那点可怜的施舍?

    孔师讲得真好,事实上,他在堵死不施舍的借口的同时,也无意中触及到做人的底线,这就是人应该“皆有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过去听人谈到耶苏,说他主张爱你的朋友也爱你的敌人,觉得滑稽;读《老子》,看他说什么“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觉得玄虚。现在想来,儒也好,道也好,耶也好,他们实际都有相通之处,这相通处便是做人的底线。

    想通了这个理,少了份小器的精明,心地坦然了。谢谢老师,谢谢天下那么多的善良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