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2008-09-17 21:58:13)
标签:

文化

it

科技

google

搜索

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写在google十周年之际

  【侵略】指侵犯别国领土、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对别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渗透的行为。(《新华词典》)
  “互联网上找不到的东西,意味着根本不存在,或者将不复存在。”(就算策马入林)
  “Google们哪,当你们占领最后一个网络孤岛,会不会觉得贫乏和孤独?”(策马入林)

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Google正在对非美式文化进行大肆侵略。这是5年以来全球非美国有识之士的惊呼。
  吾国吾家,遭受侵略,所有国是,莫此为大,匹夫有责,岂能坐观!
  当google斥资2亿美元,啸聚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欲耗时10年共同推动“数字化图书世界计划”时,法国媒体很快形容为“泛google化”,称为“对欧洲的羞辱”。随即高调推出quaero搜索引擎计划,打响一场“法兰西文化保卫战”。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图书馆承诺推动“猛犸计划”,将完成45亿页文字的数字化。整个欧盟,除了同样说英语的英国外,都聚拢在一起,开始努力打造欧洲自己的网上图书馆。
  亚洲的沙特阿拉伯也宣布,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增长,因为目前阿拉伯语网页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明显处于弱势群体。
  是人们过于紧张了吗?有人说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使用者提供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料的搜索,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google作为一家商业互联网公司,它的“首要目的是赚钱”。的确,google用10年时间,员工从3名发展到2万名,用户从0剧增到6.5亿,市值从10万美元飞升至1500亿美元,已经跻身全球IT企业前五名。
  然而,“首要”之后呢?欧洲战士们这么认为:
  “真正的问题在于,google的影响是巨大的。危险将是美国绝对主导未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定义。”
  “人们的选择标准将深深地烙上美国的痕迹。”
  “这将意味着美国文化的巨大胜利。”
  “担心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会消失,或者在英语化数字图书馆的阴影下变得黯然失色。”
  看来google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网络内容爬梳能力,把更多的精心设计过的美国文化大餐码到网民的盘子里,而且码到最顶端、最嘴边,你不吃也得吃、也想吃。这些像可口可乐、麦辣鸡腿堡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的网络文化消费品,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兜售美国价值观,扩张文化霸权,挤压其他文化生态,继续“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
  对此,学者们提炼了一针见血的学术话语:“文化帝国主义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唉,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多么吓人的主题词。我被刺激得目光发抖:在帝国主义文化强大的侵扰下,多少国家因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本国本族文化被边缘化,语言日益成为世界“方言”,面临着“产业形态上殖民化的威胁”!他们停留在“维持性学习境地”,忘却了自己本来具有的上进心和创造力,放弃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结果是永远保持文化落后状态。
  与这种网络文化的洪水般的灌输同步,已经产生google依赖症的网民们所有的搜索行为均被记录和分析,他们的搜索内容、指向、偏好、频率等,都成为基础数据催生下一个让自己更加上瘾的google产品。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网民们,凭着简单、朴素的好感享受着google式的便利与甜味,无意中点击鼠标,即为美国信息、文化和话语的霸权扩张,助上一臂之力。
  不要在网络传播中变成哑巴,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欧洲战士咬牙切齿:“尽管来在外部的进攻是致命的,但欧洲决不能臣服!”
  嗯,这种自醒、自觉、自励和自强让人放心和乐观。经济全球化,决不能挟持文化亦全球化。文化唯有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才能维护人类价值制约、生态平衡和生存和谐。
  决不束手待毙,奋起反对文化入侵。壮大自身力量,发展新技术新产品,阻断侵略和垄断,维护文化纯洁性。这似乎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此,坏事倒是变成了好事。非美国制造的搜索产品开始急起直追。老板们在思考:是美国佬太贪,还是我们太懒?我们本来也是聪明的,为什么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在中国,百度的起早和兴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约150亿美元的市值领跑中国互联网企业,高喊着“更懂中文”,陆续推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和“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以全球迅速增长的中文网民市场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向google叫板!
  当然,光靠“百度爬虫”磨烂了爪子也爬不出网络文化强国的。我们还是要举全国180万家网站之力,携亿万网民之手,努力提高网络文化生产能力,增加网页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到达率。
  同时还要建立应对网络文化入侵机制,科学评估国外网络巨头渗透对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实际威胁,编制合作、共赢的底线,及早提出国家应对善策,尽及“引导、有机组织网络信息”的“国家义务”。
  这是不是典型的“鲶鱼效应”?身价不菲的沙丁鱼们昏昏欲睡,而它们死掉就将一钱不值。肉食者鲶鱼的到来,使它们为逃生而龙腾虎跃、生机勃勃。结果,虽然有少数鱼被吃掉,但大多数沙丁鱼得以神灵活现、身份倍增地赢得了市场。
  从这个角度,“沙丁鱼”们要感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google“鲶鱼”,是它带来了生死之间的激励和竞争啊!

 

    (媒体、网站等转载此文请与作者联系。QQ:34200567 )

 

    人民网转载本文>>>>>>

 

    《中国青年报》刊发本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