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良知从残奥会上唤回来

标签:
评赛观赛体育 |
把良知从残奥会上唤回来
“残疾人运动会是唤起人类良知的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说。这话突出强调了残奥运的一个神圣目的:唤起人类良知。再具体一些说,是唤起非残疾人、肢体健全人的良知。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时时冲动,天天写博。为什么这样的激情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就跑掉了呢?原想在第一天写一篇“残奥会是英雄的Party”,标题都有了,情感还不充沛,就不勉强为之。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了,我还不要写吗?那些激情为什么就不能眷顾我的键盘呢。
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
滑稽饶舌的背后,是自嘲、自问和自谴。
残疾人在你面前拄着拐杖高高低低地走路,是不是觉得怪怪的?残疾人肢体缺陷,不够完美,是不是觉得难看?残疾人行动迟缓,挡了路,是不是觉得不耐烦?残疾人与你邻坐、同行、对望,是不是觉得不自在?残疾人需要拉一把、扶一把、帮一把,我们除了悯吝自己保守的爱心,那狭隘的自尊心是不是在说不?
残疾人是我们的同类,伙伴,兄弟姐妹。世事多变,祸灾难避,人类脆弱的肉身往往不堪一击。总要有人承受苦难,代价便是有形和无形的创伤与疮痍。是少数人替代了大多数,是他们让我们成了幸存者。其实我们也未必“健全”,人都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机器,总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缺陷和隐患。如果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缺乏对生命起码的敬畏和怜惜,该是何等无知和浅薄。
良知告诉我们,人类在普遍意义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残疾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承担的问题。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给予机会,是一个社会的人道主义责任和心手相传的文明圣火。
虽然3000年前古老中国就诞生了救济孤残的大同思想,2000年前罗马帝国就建立了残疾人福利制度,但直到今天,残疾伙伴们仍然为平等而自由地享受阳光、人权、福利而奋斗。
他们要走出自闭,抛弃自卑,争取自强,拥有自信,实现自立。参与普通社会活动,融入一般生活气氛,晾晒善良而勇敢的心灵,改写非残疾人群固有的忽视与轻视。更要逆流而上、超越苦难,通过强度更高、标准更高、成就更高的各类比赛,来展示他们原来就拥有的比非残疾人群更多的美、力量、智慧、勇气和追求,改写非残疾人群曾有的歧视与漠视,树立残疾伙伴光彩熠熠的阳光形象。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那些身体已经残疾的人为什么还要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揪心”?他认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
前不久在机上读物中看到电视《同在蓝天下》主人公感人泪下的故事。他是河北某地的一位下肢瘫痪的照相师傅,都结婚了,有人来动员他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去试试吧。一试,从县里到省里到全国,一下子在多个项目中拿了冠军。再到世界大赛,一样夺了金牌银牌回来。这才在县体育馆谋了个看门的差事。五十多岁的时候,患上癌症。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他的孙子出生了,抱到他的病床上,三代人一起度过了最后的六个小时。回来后上网想查个详细,一直未果,但主人公的悲喜人生作为残疾人群自强不息、点燃理想的典范,已经植入我的记忆。
残疾体育健儿对生命和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以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勇敢挑战身体限制,投身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时,他们比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更能代表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更能触及人类精神最伟大、最柔情、最温暖之处。
残疾人步入体育竞技场6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残奥会上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和“无与伦比”的荣耀。每一个不言放弃、勇于拼搏的残疾人运动员都是战士和勇士,他们或许没有获得金镶玉的金牌,却获得了人性、自由、权利、文明和尊严的金牌。如果是奥运会诠释了“力量与美”,残奥会则延伸了“力量与爱”。“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岂止同样精彩,残奥会更精彩!
如果良知迷路了,我们就通过反思和忏悔把它找回来,从残奥会上找回来,从寻常生活中找回来。

高楼上的北京残奥会巨幅广告与秋阳争辉,
一位残疾人正在经过前面的绿灯。
他也在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2008年9月12日中午摄于北京王府井东单北大街某路口)
————————————————
PS: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调查表明,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人均全部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约13%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约8%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
“残疾人运动会是唤起人类良知的运动会。”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说。这话突出强调了残奥运的一个神圣目的:唤起人类良知。再具体一些说,是唤起非残疾人、肢体健全人的良知。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时时冲动,天天写博。为什么这样的激情在北京残奥会期间就跑掉了呢?原想在第一天写一篇“残奥会是英雄的Party”,标题都有了,情感还不充沛,就不勉强为之。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了,我还不要写吗?那些激情为什么就不能眷顾我的键盘呢。
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还是我的心灵出了问题?
滑稽饶舌的背后,是自嘲、自问和自谴。
残疾人在你面前拄着拐杖高高低低地走路,是不是觉得怪怪的?残疾人肢体缺陷,不够完美,是不是觉得难看?残疾人行动迟缓,挡了路,是不是觉得不耐烦?残疾人与你邻坐、同行、对望,是不是觉得不自在?残疾人需要拉一把、扶一把、帮一把,我们除了悯吝自己保守的爱心,那狭隘的自尊心是不是在说不?
残疾人是我们的同类,伙伴,兄弟姐妹。世事多变,祸灾难避,人类脆弱的肉身往往不堪一击。总要有人承受苦难,代价便是有形和无形的创伤与疮痍。是少数人替代了大多数,是他们让我们成了幸存者。其实我们也未必“健全”,人都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机器,总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缺陷和隐患。如果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缺乏对生命起码的敬畏和怜惜,该是何等无知和浅薄。
良知告诉我们,人类在普遍意义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残疾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承担的问题。倡导平等、反对歧视、关怀弱者、尊重人权、给予机会,是一个社会的人道主义责任和心手相传的文明圣火。
虽然3000年前古老中国就诞生了救济孤残的大同思想,2000年前罗马帝国就建立了残疾人福利制度,但直到今天,残疾伙伴们仍然为平等而自由地享受阳光、人权、福利而奋斗。
他们要走出自闭,抛弃自卑,争取自强,拥有自信,实现自立。参与普通社会活动,融入一般生活气氛,晾晒善良而勇敢的心灵,改写非残疾人群固有的忽视与轻视。更要逆流而上、超越苦难,通过强度更高、标准更高、成就更高的各类比赛,来展示他们原来就拥有的比非残疾人群更多的美、力量、智慧、勇气和追求,改写非残疾人群曾有的歧视与漠视,树立残疾伙伴光彩熠熠的阳光形象。
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说,那些身体已经残疾的人为什么还要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观看残疾人体育竞赛会不会让人感到很“揪心”?他认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康复治疗、强身健体,二是突破局限和障碍,三是融入社会,四是影响和改变社会。
前不久在机上读物中看到电视《同在蓝天下》主人公感人泪下的故事。他是河北某地的一位下肢瘫痪的照相师傅,都结婚了,有人来动员他参加残疾人运动会,去试试吧。一试,从县里到省里到全国,一下子在多个项目中拿了冠军。再到世界大赛,一样夺了金牌银牌回来。这才在县体育馆谋了个看门的差事。五十多岁的时候,患上癌症。在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天,他的孙子出生了,抱到他的病床上,三代人一起度过了最后的六个小时。回来后上网想查个详细,一直未果,但主人公的悲喜人生作为残疾人群自强不息、点燃理想的典范,已经植入我的记忆。
残疾体育健儿对生命和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以一般人难以想像的勇敢挑战身体限制,投身于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竞技时,他们比身体健全的运动员更能代表体育精神和生命价值,更能触及人类精神最伟大、最柔情、最温暖之处。
残疾人步入体育竞技场60年后的今天,在北京残奥会上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和“无与伦比”的荣耀。每一个不言放弃、勇于拼搏的残疾人运动员都是战士和勇士,他们或许没有获得金镶玉的金牌,却获得了人性、自由、权利、文明和尊严的金牌。如果是奥运会诠释了“力量与美”,残奥会则延伸了“力量与爱”。“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岂止同样精彩,残奥会更精彩!
如果良知迷路了,我们就通过反思和忏悔把它找回来,从残奥会上找回来,从寻常生活中找回来。

高楼上的北京残奥会巨幅广告与秋阳争辉,
PS: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调查表明,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人均全部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而当年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城镇为11321元、农村为4631元。约13%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约8%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
前一篇:多少浪费假月饼流行
后一篇: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