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湖边闲谭(杂谈) |
读书随笔
《古人的金句》
文/湖溪恪
一个人的一生,总会有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一方小天地: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到烹饪、读书、种花、喝茶。因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小天赋,天赋不同,所立功业不同,随之而衍生出的喜好也会不同。比如读书、比如运动,有的人喜欢、执着;有的人厌恶、拒绝;还有的人无动于衷。正所谓各安天命。
近些年,时常听到领导人在一些重大的会议或节庆场合引用古人的金句,这些千百年来凝聚着先贤们智慧的名言金句一出,总会让早已远离国学的国人们顿感新鲜,一时间大家纷纷引用、学习、宣传,蔚为壮观。而这种古人金句频出的文风,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复兴国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因为,国人们疏离国学太久了,那些在不远的过去人人耳熟能详的古人金句,今天的人们似乎早已陌生了。真是好哉!美哉!
记不清是哪部影视作品里的一个桥段: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窑洞里与伟人的一段对话,也就是被后代史学者们称之为“窑洞对”的那次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谈话。
在与伟人面对面的畅谈中,黄炎培坦诚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政党、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都没有能够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起之时,都是艰难困苦,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力求从万死中求得一生,因而无不显得生气勃勃、气象一新。及至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也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或政怠宦成,或人亡政息,或求荣取辱,总之没有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
伟人听后坦然回答说: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我们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罢,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个著名的“窑洞对”里,黄老先生和伟人都引用了古人的不少金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佐三代”。一席谈话无不显示出他们过人的古文底蕴,尽现文化张力,至今读来仍韵味无穷。
这或许就是古人金句的魅力。
出自《左传》里的“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样的金句,不仅黄炎培先生引用过,还被后来的不少名人在不同场合引用过,因为这样的金句往往都是言简意赅,把深刻的道理用简短的几个字辞就说明白了,怎么能不让人记忆深刻。
就在我们引用、品味、赞叹古人金句的时候,自然地又会联想起中国的汉语成语,这些更为庞大的汉字语言结晶更是无处不在。几千年的悠悠岁月里,当时的一句话、一句诗,或一句谚语、歇后语,历经千百年演进、提炼,都有可能最终约定俗成演化为一句成语。它们或二个字、三个字,或五个字、六个字甚至7个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被人书写被人引用;四个字的成语更是无处不在俯拾皆是,这些成语早已成了人们写作大餐的必备佐料,如果缺少它,必将索然无味。
由此看来,一个成语其实就是一句古人的金句。或许,在这短短几个字的成语里,包含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或是一则动人的美丽传说,抑或是一段错综曲折的历史典故……
我不知西方世界语言体系里有没有成语这个概念,但他们的一些哲人名言以及谚语很多也像我们的成语一样,常被世人引用。像“阿喀琉斯之踵”、“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等等,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古人金句。
记不清这么多年自己买了多少书籍,但有些书的书名还是记得很清楚,原因是这些书大多符合自己的胃口,也多数熟读过。而另有一些书,只是买来后随手翻几下就放在一边,时间一长连书名都记不起来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待事物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读书更是如此。像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等讲解国学的系列丛书;易中天先生的中华史系列丛书以及余秋雨先生的大历史散文系列文集等书目,这些偏重于历史和国学的热门书籍一经出版,自己基本都会及时购买,然后沉下心慢慢品读。
因为,他们的书里聚集着不少古人的金句。
(2023.1.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