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名问题
(2022-06-09 20:09:19)
标签:
翻译公交车地铁站名英文 |
分类: 语言 |
北京地铁名的事情,涉及我们这站名的英文还是拼音,一直有争议。去年11月提议,12月改变,今年1月热议,现在又发酵了。在我的建议里,还包括公共场所标识翻译问题,例如地铁站牌、公共汽车站牌、电梯按钮、厕所提示语、交通标志等,各种笑话很多。过去都提出过,总也改不了。我去过日本、韩国,还有海峡对面,都做得不错。最起码地铁站和公共汽车名要统一啊,不然外国人来,还以为不是一个站,无法换乘呢。记得10年前金凤吉老师在世的时候,就和我唠叨过。我当时还说,您退休了就别关心那么多事情,自找没趣呢。不过心里还是觉得有道理的,就是不想让老同事不高兴。
我在一个场合随意说过这个看法,碰巧有人记住,遇到大事就想起来,让我整理后提出意见。有关部门也不进行讨论,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现在还被人提到“自信”高度,都令我感到意外。12月23日,我在地铁站台就发现了变化,而且四号线和九号线不同处理,我都拍照“取证”。
记得奥运会时候,翻译协会有人提出过类似问题,好像还有督察,我没有来得及找到具体记录。现在有人喜欢炒作而不是努力去完善,还有不少民族主义成分在里面。
我们图书馆内部标识,也这样,很随意的。找了一个好一些的公司做,结果就会稍好一些。但是没有征求意见环节,就找一个人看一下。过去都找我看,也不仔细琢磨,就赶时间。我后来不看了,因为我觉得这责任担不起。
有朋友认为,这确实是个难题,不知有没有这方面的标准。图书馆专业有术语标准,我参与修订过,也没有人认真使用。公共场所的翻译标准,这方面应该没有。回想起来,在信息技术领域,过去“因特网”是标准术语,但是目前很少用。大多数用“互联网”,习以为常。“互联网”这个词,其实有更广泛的含义,平时特指还行,在专业领域用起来就不准确了。我总体感觉,标准化有点形同虚设。
在图书出版领域,也有类似问题。封面设计者总觉得书名有英文就显得洋气,而不管翻译是否准确。有的作者或者编辑懒得翻译英文书名,索性用拼音代替,也不管词组搭配,甚至一连串从头到底的字母,违反了基本的规则。
看似一个简单翻译问题,其实还涉及服务理念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问题,不是今天抓一下就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