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     工序很多,技术含

(2012-03-03 15:46:57)
标签:

转载

分类: 编目
王老师一发不可收拾啊!继续支持!!!可以出书了。

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     工序很多,技术含量差距大

今天我不谈数字化、自动化集成系统、AACRII、AACRIII或RDA,我要说的是那些老事和老故事,朋友们看到了倍感亲切,同行们看到了很感兴趣。同时也为了不让我们曾经的辛勤劳动淹没在时光和科技进步的浪潮里。

80年到95年间我在北图(现在叫国图了)西编组工作,亲身见证了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这种发展是质的飞跃。是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

可是头15年的图书馆是个什么样子,图书馆的核心工作图书编目是怎么一个生存状态,这方面的资料和回忆真是很少,开启那记忆的闸门,请听我侃侃道来。

要不然怎么说图书馆数字化需要工作流程重组呢,手工编目的流程显然不能适应数字化图国馆,但在那种落后的环境中却又有整整一套科学方法。这些方法是诸多业内前辈几十年工作经验的结晶。

西文编目的高级岗位是分类和编目校对,在这个岗位上你应该熟知编目条例、分类法和主题标引,因为你搞的是西文编目,英德法文起码会一门儿。

其次是分类和编目,要求懂英文(或德文、法文、西班牙文以及拉丁语系小语种)知识面要宽,英文打字过关、熟知编目条例(ISBD和AACRII)。

其实手工编目系统最繁重的工作是目录组织(行话叫排片子),目录组织相关的工作还有制作卡片(油印卡片)、分片(给卡片排序,又细分为分类排序和字顺排序)、排书对书(图书和卡片核对)、送书入库的交接手续等。初来乍到西编组,首先就是学习和掌握排片规则。

早年用国会分类法编目的西文目录是有主题标引的,文革后只有分类、著者和书名目录。当时的西编组长刘光玮先生的编目指导思想不止注重公务目录,为了自己工作方便,而是非常重视读者目录,她要求我们要尽量揭示出版物的特征,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检索途径。所以北图西编的卡片提供的检索点比较丰富,要做许多附加著录,包括合著者、编者、机构名称、会议名称、正题名、副题名、并列题名等,也许还要做相关的参照卡片,最多时一种书要印20多张卡片,在没有机读目录的环境下,这种做法无疑给读者检索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排片子在西编组是一个景致,先全体上阵排公务目录,再有专人去目录厅排读者目录,每个月排完所有目录大约需要10天,可见工作量之大。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 <wbr> <wbr> <wbr> <wbr> <wbr>工序很多,技术含
 排片盒 (在顾犇兄的博客里找到一张照片,这是中文排片盒,西编使用的排片盒有所不同,横向有6格,竖着5格。先按26个字母顺序分放卡片,每一字头再按规则细分,要区分出著者、编者、全称、缩写、机构名、会议名、题名等,以便排列先后次序)

西编还有一景是排书对书,每个月两千多种书(后来又增加到3000种以上)分编完以后集中,又分科技和社科按照分类号的24大类排在大案子上,对书要3个人一组,从加工卡片开始,先提出每种书的分类卡片一式两份,其中一份顶端染红标识为公务目录,再加盖分编日期章。

[转载]书海生涯--我在图书馆…… <wbr> <wbr> <wbr> <wbr> <wbr>工序很多,技术含

日期章

对书的三个老兄面对整整齐齐排在明朝和清朝的条案和大画案上的西文书,其中两人坐在明代书桌或茶几边,面前各放着民国时期制作的硬木目录屉,里面是卡片,一人念出分类号,一人回答:“一本”(或copy two、或一种两册),遇到问题就要核对卡片、书角号和书标。(要是木器收藏家看到我们当时的场景,不知他们的眼珠子会瞪多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