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359
  • 关注人气:13,1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文化课成绩提高的关键是什么?请您共同探讨

(2024-07-11 06:39:10)
标签:

高三

提高成绩

方法

落实

分类: 高考指导

杨老师:

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我想我能成功度过高三,并且在学校里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想法,敢说敢做,克服一切障碍!

只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没有普遍而严重的回避倾向就是正常的。所以,我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内心规则,更尊重自己所要坚持的看法与感觉。不戴有色眼镜看待自己。我觉得自己人际交往经验缺乏,怕自己在交往方面的经验越来越缺乏,在家复习高考可以吗?在家复习只看课本可以吗?理科的物理数学只看课本笔记本可以吗?

谢谢您的回复!祝您开心,工作顺利!

这位同学:

您好!有句话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我所说的“把高考所考试的科目的高一至高三的课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过四遍”这句话之中的“过”,应该是耳、眼、脑、口、手并用,勤练习、多质疑、勤思考、重归纳、多应用,要注意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在看书学习过程中,要把课本上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经过例题和习题的练习来强化,而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

下面我把自己所写的《读书的方法》给你,供你参考:

有许多同学在进入学校之后向我提问,“高中文化课成绩提高的关键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回归课本,紧抓课本,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把课本读精读熟,并把要点、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分解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因为课本是一课之本,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和根源,同时也是试题答案的来源,所以无论是尖子生还是普通生,只要我们把课本上基础概念透彻理解了,同时也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纵横向串连了起来,那么我们的成绩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要想读精读熟课本,读书方法是少不了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方法提供给你,供你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参考:

第一,读课本应该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特别要集中力量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人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同时要找出知识疑难点。

第二,读课本,画出方法(研究问题的方法)。疑难点在课本里,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在研究解决各个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而且一些典型的、常用的方法还会在书中多次反复出现,阅读课本时应该多留心、多揣摩,逐步加深对研究方法的领会。

第三,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点都是有特点的,看书时全明白,合上书后又怎么样?做题时能不能运用?这都需要知识点在脑海中落实到位。每看完课本的一部分,不用课本能不能了解里面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这很重要。基本概念需要正确的理解,要把最细致的地方搞明白,虽然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等都很重视整体的知识架构,但最基础的还是一个个知识点,只有把一个个知识点扎实掌握了,那么你也就会“一看见题目就知道怎么做”了。

第四,要做到以书为主,以题为辅。看书时要注意我们在平时的联系和考试中,错什么补什么,每个环节都有对应的知识点,不要排斥滚动式的知识点复习,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还要反复看,这样逐渐就能演变成板块式的知识点,形成整体知识网络。

第五,掌握知识点不是单纯指看书背下来,而是掌握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的联系和应用。看书时能懂,合上书就忘记是不行的,将课本中内容在脑海里反映出来才可以。

第六,分析比较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用弄得太复杂,比较的方法很多,比如图形法、列表法、图标结合法等。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做这项复习时靠的是归纳课本总结方法,而不是靠大量做题。

第七,读书的时候多总结,然后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把问题都写下来,然后再逐一解决问题,同时做到一边看一边自己列提纲,把每章每节的主要内容都写下来,这样有助于理清脉络,顺畅思路。只要你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梳理、理解和消化了,那么你的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第八,在日常的学习之中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关键点(比如词语、概念、定义、基本语法、逻辑、章法、定理、公式以及具体的运用和计算)尽可能烂熟于心,同时在学习、听讲、笔记时善于抓住要点、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并把要点、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分解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达到加深理解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在用好、学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再做相应的题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做完题之后要思考总结解答这类题目的技巧,从而使自己有效掌握知识以及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三文化课成绩提高的关键是什么?请您共同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