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拟人的方式思考破茧成蝶会是什么呢?

标签:
辞掉编制读研破茧成蝶鸿鹄之志 |
分类: 心理问题疏导 |
志萍:杨老师,我今天刷到这样的问题。我辞掉编制去读研,这样是不是真的划算?这三年,我没有工作和收入了。有老师也建议,我去和教育局提,签什么协议之类的,毕业后还是回到现在单位。但是,我又不想那样被束缚着,这样去考这个研究生好像也没有意义了。我考研的初衷就是想离开这里。但现在我看网络上的一些言论,都是说现在编制多好,以后教师要缩编,研究生出来也是要去考编。我这个专业如果不考博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去当老师。
如果说,我是不喜欢这里的同事去考研,那我去考研的确不应该。但我想考研是我想离开这个县城,是一直想做但却没有做完的事情。但经过别人的这么分析,我好像的确很冒险,我现在的工作是身边好多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
杨永龙:蚕茧之中的蚕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它们为什么要一辈辈破茧成蝶呢?
志萍:因为要成蝶,要活下去,繁衍后代,物种延续。
杨永龙:我们以拟人的方式思考会是什么呢?
志萍:要蜕变,要挣脱牢笼,不然就会困在其中,一直老去。
杨永龙:是不是蜕变成仙的升华,拥有更辽远、更轻松、更自由、更快乐的境界?
志萍:是的,拥有更辽阔的世界。
杨永龙:对啊,你现在选择和决定是不是破茧成蝶一个过程呢?
志萍:我觉得上面评论的很多都是在读研究生,读研过程很多也是很辛苦的,工作也是有工作的辛苦的,而且编制也分是在哪的编制。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着独一无二的思想、心理、灵魂以及行为表现,你看这些评论而把自己陷入到犹豫不决的境地,就等于失去了对自己独一无二的决绝和把握。
志萍:是的,如果我去裸辞教师编的小红书博主下边,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套评论体系。
杨永龙: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有下面一段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用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的话说就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志萍:是的,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
杨永龙:对啊,这就是破茧化蝶的意义所在。
志萍:老师,那我还读博吗?我其实最担心是我的年龄,博士毕业得35左右了,找工作不知道会不会有限制,而且如果我想要有自己小孩的话,到时候年龄就很大了。如果年轻一点,那我肯定会去读,真就是那句话,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
杨永龙:哈哈,要读博是没有问题的,只管以坚定的行动向前走,在向前行进的过程中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黄油也会有的!
志萍:当然我还没开始研究生生活,先看看我到底适不适合科研。老师,你觉得我适合吗?
杨永龙:根据研究生的具体实践经历来认识了解感悟和发现,而不是凭空主观做判断。
志萍:嗯嗯,好,活在当下。
杨永龙:点赞!
志萍:感谢老师,每次都能得到您的鼓励和肯定!
杨永龙:我是老师,老师的最大愿望就是“乐育英才”。
志萍:您真是个优秀的好老师真幸运遇到您。
杨永龙:这是缘分使然的,我非常珍惜这份我们共同修来的缘分!
志萍:我也是。在《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有下面一段话: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老师,您这句话是脱口而出的吗?您背下来了?
杨永龙:当然不是,而是知道它在什么文章中。
志萍:您积累了很多这些句子?需要用到的时候就能迅速提取出来?
杨永龙:这是在大学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前五年之中读先秦诸子的书籍的结果。
志萍:那您工作后还有经常保持阅读的习惯,即使和专业不太相关的书籍?我觉得我现在读书很多都是工作需要,和应试的书籍。
杨永龙:是的,只要是我喜欢的书籍,我就会去读,没有想过有用无用,但是到了某个情景就把某些内容显示出来了。
志萍:嗯,老师,那您一本书会用多长时间读完,读几遍呢?
杨永龙:在大学以及刚参加工作的前五年读的比较多,那个时候读古代二十二子的书籍的时候最少的读三遍,最多的读七八遍,在2000年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三个月读了七十八本,后来就不一定了,时间充裕一个月读一本,时间紧张就难说了。
志萍:3个月读78本,都是关于教师素养的吗?
杨永龙:不是教师素养的,而是我自己喜欢的。
志萍:嗯,向您学习多读书!不过3个月78本,一天几乎读一本书,感觉您太厉害了!辛苦杨老师默默耕耘,勤恳付出,无私奉献,您真是非常崇高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