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遗传特质和灵魂——论异质学生的教育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特质灵魂异质学生教育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应回归自然、恢复本性、弘扬本能、激励自由、张扬欲望。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要让学生放纵性情,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然化”。
无独有偶,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早就提出教育要“求其放心”,要追回失去的本性。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可以成为智者,不过从生下来那一刹那起,他的智慧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迅速消失,人的学习过程就是寻回以前失去的知识的过程。当然,孟子的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荒诞,但透露出了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一类东西。在孟子的观点中,人的“灵魂”既会因随性顺情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发扬光大;也会因逆性无情的教育削弱和退缩。这是个很了不起的创举。根据孟子的创举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素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教育无视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培养五彩纷呈的学生;以一个模具锻造丰富多彩的个体。而导致了学生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退缩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出现了“差生”、“问题学生”……。
学生接受教育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事情,是学生自愿参加,且觉得有无穷乐趣的过程,而不应让学生觉得是一种煎熬。当然,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压力的,但这种压力不应是来自于外部,而是发乎于内在灵魂的,只有让内在灵魂处在感悟、觉察、经验、创造自己是谁的压力之下,才能使其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会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壮举;只有这样,才会有“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感人事迹。人生来就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遗传特质和“灵魂”。每一个人不仅遗传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灵魂”也是独一无二的。遗传特质的独一无二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全人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即独一无二的遗传特质和“灵魂”难以更改,这是为何呢?就是因为人的个体的形成是由带着不同信息的数十亿个精子通过自由竞争与独特卵子组合的结果。这一特殊的组合规定了心灵与思想(即“灵魂”)独特性的发展趋势。在教育中,我们如果把遗传特质与起主导、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灵魂”充分地释放出来,那么教育的局面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在拉伯雷的名著《巨人传》中,主人公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他开始受的是经院主义教育,完全是一种无视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的教育,这种体制下教育出来的庞大固埃是个庸者,是个蠢才,但经过了人文主义教育,充分发掘了庞大固埃的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使其独特的遗传特质和“灵魂”被唤醒,那种学习效果不是“事半功倍”这个词所能形容的,简直是“狂饮知识”、“狂饮真理”,最终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
我们这里所讲的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是一种出于自然的,内在的,顺心随性主动进取的特性。人从一生下来,都会有许多的奇特幻想,会一个劲地问为什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本能,学生会在一种好奇心——内在冲动力量的驱使下去掌握知识,去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得来的知识是最易掌握的,也是最难以忘却的。一个人常常都说:我一生中最难忘却的是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啊。有许多哲人、伟人都有一提童年思绪满脑泪满眼的感觉,提起童年的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而提起中年的事情,却不茫然远逝,仿佛雾里看花;到了老年丢三落四,捉襟见肘。甚至有人提出“童年定性”的学说,即人的性格在童年定下来到青年中年时期再想改变便力不从心了。当然,这有生理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被外界压力的逼迫,已经退缩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并不时地以“症状”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文化里,“症状”意味着“不好的”东西。其实,这些“症状”是个体内在“灵魂”呈现、显露、发亮、闪光、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悟、发现、分析和研究,进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理解、重视与引导,使个体正确走向属于自己“灵魂” 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的特殊表现。所以教育应尽量少一点“必须”,多一点“但愿”。中国教育中往往多一点的是祈使句,而外国教育中更多一点的是感叹句;中国教育多一点的是批评(这与中国官本位思想有关),而外国教育更多一点的是表扬;中国师生是“父子”关系,而外国师生是“朋友”的关系。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而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
我并非否定中国教育全部历史过程,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称之为“庠”,“庠者,养也”即提供“灵魂”成长的物质与人文环境,包含养育、抚养、扶养以及培养。在这方面孔子做得最为出色,具体研究孔子教育的成功,就不难发现孔子对不同“灵魂”的关注、理解、重视与引导,使“灵魂”走上了它自己的独特发展趋势的成长之路:
——孔子教学就很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子路是一介武夫,孔子即尊重其个性,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让其偏科,并不以各门总分来对其测评,子路天性粗鲁,并对孔子多次呵责,但孔子却付之一笑,如此大度,实为众人之楷模。就这样一个双差生,经过孔子的调教却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令后人景仰。至于无法挽救的后进生宰予,孔子还是不放弃最后的教育机会,使用“心灵触动法”进行内心治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使用“激将法”,使宰予自加压力,负重前进,最终也挤进了优等生行列,当然,这种压力是发自于内在灵魂的,是外在的行为符合了内在灵魂的表现欲。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全身松弛的情境下,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且就具体问题适当地加以点评。过泰山时,“荷政猛于虎也”。话语不多,而意蕴深远,学生心有体会,目所亲见,当然比说教要好。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也是其教学的过程,在游历中教导学生,学生完全在一种放纵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即使有个“杏坛”,但也是野外作业,也注意环境的选择,情境的设置,也要在讲桌旁边选一颗“杏树”,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灵魂”与智慧的最佳结合,教学成果的显著提高也是在情理之中。
——孔子的教学,充分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探讨,并没有布置很多硬要完成的家庭作业,课堂内容,课程设置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情绪来时即上课,情绪去时即下课,决不拖堂,也决不给学生硬性排名次,这便让学生之间有一种亲近和平的感觉,决无自卑之嫌。总体上说,孔子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充分地挖掘学生的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在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的驱使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放纵性情,猎取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最为典型的是中国的道家,从伯夷、叔齐以来,道家要回归自然,老子所谓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全是大自然的表现,这才是最伟大的,最难得的。人为何要压抑着自己的性情去做什么与自己的特质、“灵魂”相违背的事情呢?要凭乎自然,自己胡呼乱喊即是最美妙的音乐,当然这将“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放得也太自由了。
“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的培养,对于教育来讲,是一项亟待落实的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更是注重“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的培养,曾提出要以儿童为中心来教育,“教育的目的要确立为促进儿童天生本能和欲望的生长。”实际上就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要尊重其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成为一个通才,因为人的遗传特质是有极限的,人的“灵魂”是有方向性的,但我们能让每个学生成为专业人才,每个人身上都是有优点的,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他身上也是会有闪光点。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小时候被认为是个智能低下的人,没有人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举世瞩目的发明家,但奇迹这往往为少数人所创造,好在爱迪生能自我善待,在自己独特遗传特质和“灵魂”的沃土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是再正确不过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差异既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只要我们顺心随性因材施教,那么在个体人生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精神因素——“灵魂”,就会被发掘出来而发扬光大,进而成为智者或圣者。(杨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