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太阳》,我一直觉得该写点什么,但每次提起笔却又无从着墨。不知道是我理解的不深,还是压根儿我就不理解的关系。倒是前两天看了尚可先生评论《太阳》的一篇文章,让我有了颇多感触。
尚可,原《看电影》、《新电影》的牛x主编,跟王朔属于一个类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年我在《看电影》上看到这爷据说在马桶上构思出来的一篇文章,惊为天人!是既王朔之后又一个让我感觉肾上腺素异常分泌,导致大脑明显供血不足,开始成飘忽状态的牛人。不过,对于尚可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后来他跳槽去《新电影》,我还着实郁闷了一阵,直到后来偶然在书摊上瞥见《新电影》,才又如获至宝。相对于某些长篇大论,拿业余当专业的影评来说,尚可的文章是当时我唯一愿意逐字逐句细读的。可惜出国后,没有机会再看这些杂志了。直到前几天偶然看到他的这篇文章,才又勾起很多回忆。
尚可对《太阳》电影本身是比较推崇的,虽然对于姜文的宣传手段并不感冒。他将《太阳》比喻成中国电影的先驱,一个极具意义的里程碑。甚至快把姜文说成是梵高一样的天才,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实验者。可显然这部据说是神来之笔的电影,却并未激起我血液细胞里的任何一点波澜,只有陈冲湿漉漉地对着黄秋生喘气,乃至黄秋生自缢的那个片段,才让我有震撼、苏醒的感觉。
尚可说《太阳》是艺术的,姜文是圆梦的。在我看来,姜文的梦是圆了。可究竟是太阳的艺术,还是艺术的太阳,我倒突然迷糊起来。是《太阳》夹杂着名角们的本身魅力大,还是《太阳》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大?
可能对于我这样的俗人来说,就算我听他个一百遍莫扎特,我依然说不出他跟贝多芬有什么区别。那么显然,姜文的《太阳》不是拍给我这类人看的,我穷尽自己所能达到的各类感觉都用上,也依然找不出《太阳》给我的启示或者指示。我想我可能就缺少那第六感,缺少艺术青年的那一点灵性。就像当年我看大卫林奇的《穆赫兰大道》,憋了三天,我终于投降。我承认导演的想象是丰富的,手法是玄乎的,但除了让我觉得云里雾里看不懂之外,他给我的东西太少。或许对于我这类人来说,电影只是用来消遣的,我没有想过要从导演的意图中领悟或者参透到什么伟大而深远的超越灵魂的精神。可能这就是我自身的极限。也就是我可能永远都无法达到灵魂升华的极限。
不过还好的是,我并未觉得这是憾事,相反,聪明人总有聪明人的烦恼吧。世事看的太清也未必是件开心的事,难得糊涂嘛!
不过《太阳》肯定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至少30岁以内的人们对于电影所表现的时代和主题都太过陌生。这部电影是姜文拍给自己看的,拍给同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批文艺青年,文学青年看的,拍给那批从骨子里就崇尚自由、反叛、愤怒甚至燥热的人看的。
于是我决定,继续做我的小人物,继续我的油盐酱醋,继续我的豆浆煎饼。我想我写再多的文章,我也依然无法达到文学青年的境界。于是还是继续做我的俗人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