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3)

(2006-05-20 11:29:44)
分类: 思想之家

3.万里长城工程建设中体现的管理特点。万里长城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命令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时,役使40多万人把原来燕、赵、秦等国修筑的长城连接并加以扩建而成的。万里长城总长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长城建筑在地势险峻的山巅,工程复杂而浩大,而当时施工仅凭肩挑手抬,其困难可想而知。长城的建设,第一是有严谨的工程计划。对工程所需土石及人力、畜力、材料、联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环扣一环,使工期不至于延误。第二,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是工程验收制度,如规定在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箭头碰墙而落,工程才算合格。否则返工重建。第三,有效的分工制。长城建设在事先确立走向前提下,分区、分段、分片同时展开,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步性,体现了有效的分工。

 

4.北宋丁谓的“一举三得” 重建皇宫方案。我国古人管理策略。丁谓的“一举三得”方案表明了这一点。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用“一举三得”方案重建皇宫,是一次典型的系统管理实践。当时,由于皇城失火,皇宫被焚,宋真宗命丁谓重修皇宫。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丁谓首先在皇宫前开沟渠,然后利用开沟取出的土烧砖,再把京城附近的汴水引人沟中,使船只运送建筑材料直达工地。工程完工后,又将废弃物填人沟中,复原大街,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取土烧砖、材料运输、清理废墟三个难题,使工程如期完成。工程建设的过程,同现代系统管理思想何其吻合。丁谓主持的皇宫修建工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智慧的管理实践。

 

 

孔子的管理思想

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为政以德” 的治国思想。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实行“礼治”或“德治”,把德、礼施之于民,是治国的理想方案。在具体方法上,他提出要重教化,“富而后教”,轻刑罚,在教与刑上宽猛相济,并反对对民众的过度榨取,要把人当作人,给以起码的生活条件。他还提出正名的学说,要求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树立君主权威。

 

2.举贤才的用人之道。孔子十分重视人才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的弟子仲弓向他请教怎样管理政事时,孔子回答说:“举贤才”(《子路》)。对贤才的标准,一是要“学而优”,学识出众;二是善于通达权变,在内政外交方面能独立行事;三是不求全责备。        

 

3.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孔子继承了前人关于“和同之辨”的正确观点,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出“和为贵”,主张“君子群而不党”。在“和”的方法论上,便是“中庸之道”。中庸就是达到“和”的方法。这个方法,通俗地说,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先进》),过头与不足同样不好,只有“中行”,即合乎中庸之道,才是理想的人格。

 

4.以信为本的生存法则。信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组成他的仁学伦理的基本德目之一。他认为:如能把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推行于天下,便是仁了。他把信作为“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从管理国家政事的角度说,“民信”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没有了民众的信任,国家就难以存在了。孔子认为,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用义来对信加以规范,是孔子塑造“信”的人格形象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重要内涵。所以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径径然小人哉”(《子路》)。如果不分是非曲直,一概守信,那样的人,不过是固执而不明事理的小人罢了。

 

 

商鞅的管理思想

商鞅(公元前390338)卫国国君的后裔,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因封地商,故而世称商鞅。在主持变法的过程中,制定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全面贯彻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这一总的管理思想。

1.“教民耕战”的基本国策。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只有农民由于朴实可信,安土重迁,故而最便于听从朝廷的驱使,平日在家务农,战时应征人伍。他们既是粮袜、战马和运输工具的可靠供应者,又是兵力持续补充的重要来源,从而,以农养战,平战结合,“富强之功可坐而致也。”

 

2.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商鞅对于如何管理国家这个问题,坚持不法古,不循礼,反对以“仁义”说教的儒家思想。他说,惟有“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弱民》)这样,才能达到“以刑去刑”,“以战去战”(《画策》),因此,非以“法治”无以治国平天下。

 

3.论功封爵的吏治准则。废除世卿世禄旧制,除了从事农战以外,不得授予官爵。“是故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农战》)商鞅明令奖励耕织,奖励军功,规定“粟爵粟任”。“武爵武任”(《去强》),即允许人们纳粟换爵,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级的不同爵位。此项改革,是与当时普遍推行的县制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