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些您可能不太了解的外资公司(个人意见)
(2009-08-11 00:09:29)
标签:
aia安联保险集团瑞泰人寿中国财经 |
公务缠身,已经很久不些东西....近来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客户对于我们推荐的产品十分满意,但是对于所属公司,很多人表示不认同.认为公司太小,没有听说过,担心把钱放在其名下做资产管理是否安全.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分析几个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独资身份屈指可数----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保险公司,以独资身份存在的简直是微乎其微.
全中资的只有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其前身是新疆建设兵团保险公司)一家,中华保险主要经营的业务为财产保险,同车险附带经营一些意外卡单之类的产品,目前没有听说有重量级的寿险产品问世;
全外资公司有苏黎士保险集团和AIA友邦保险集团(不知道现在友邦还是不是独资了).苏黎士保险集团在世界500强保险企业中名列前茅,其主要经营业务为财产保险和运输保险.目前在中国大陆范围开设的子公司只有北京,其他地方暂时没有听说有分支机构.
AIA不用多介绍,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友邦集团早在1989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在母公司AIG宣布破产之后,AIA表示独立经营,虽然资产受到大幅缩水,但是其售后服务品质还是值得信赖的!
合资身份是历史的需要----
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前后,国际知名金融保险集团早以看好中国保险市场未来的前景,但是由于考虑到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国内市场与管理制度均不成熟,政府采取了合资经营的方式,来控制国外金融巨头对于我国内地保险市场的冲击.也正式因为这样,现在我们了解到的决大部分国内保险集团都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在确定中资公司还是外资公司时,我们通常要看的是中外资的持股比例.当然,在大陆地区,即使我们将一家保险公司确定为外资公司,它的外资持股比例也不过是51%-60%之间,不会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外资公司的在国内的发展轨迹----
同AIA不一样,大部分2000年以后来华投资的国际保险集团在中国国内均选择了一种保守的发展路线.这也难怪,对于中国老百姓保险意识的薄弱,内地销售团队人均素质普遍偏低,大多外资公司选择了更稳妥的渠道建设.即自己只负责生产产品.保全业务及售后服务.将所有的销售工作全部委托给中介机构去做.这样一来,对于保险公司本身来说,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场地,人员工资,业务宣传费用.培训团队),同时,由于中国老百姓货比三家的消费习惯,使得很多中介机构的销售水平并不输于公司自己打造的团队.这种经营模式,是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和消费者都可以接受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您很难在市面上看见.只能通过中介渠道购买.
硬广告并不一定代表硬时效-----
很多朋友反映,我们推荐的保险公司为什么从来不做广告.我想,如果你是保险公司的经营者.你也不会轻易的做广告投放.不客气的说,做广告的产品不一定是好产品.不做广告的产品不一定都是坏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硬广告的投放,是一种眼球经济,是一种完全没有目标市场的销售方式.对于一个陌生的市场,谁赶下这么大血本?!就算您看到了广告,有购买需求.那么,如何联系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如何就产品给您满意答复?!由谁来负责您的售后服务?!这个代理人是否能让您满意......会有诸多后续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错误都可能影响品牌形象.在国内市场尚不具规模的时候.相信大部分人不愿意做这种高成本低回报的事情.相反,把相应的资金用在产品研发和提升售后服务品质方面,我到觉得更加实惠.
重点推荐的几家外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