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一座正房五间,偏房三间的最普通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房在保留原来的装饰特点与历史痕迹大局不动的基础上,让它变成一座采暖、卫生设备等方方面面考虑周全的现代化的田园居所?是拆去所有的隔墙,打通房间吗?错了!收藏家、摄影师徐志伟这样回答你。他在经过了三次动静颇大的装修之后,完全把一座农宅改修成一座襟含气度的雅舍,整洁的小院,树影婆娑,爬山虎爬满了白色的院墙,红砖铺成的小道将居室庭院分隔开来。正房五间,容纳了客厅和卧室;厢房开放式的厨房,餐厅和卫生间。砖墙瓦顶花格糊纸的旧式木窗保持着北方乡村建筑风格,而白色的院墙,深蓝色的梯形墙顶,又俨然映出南方民宅的一点味道……
徐志伟刚搬进来时,北面的正房和两面的厢房之间是分开的,进进出出,冬天不保温,夏天进蚊蝇,给家人带来诸多不便。徐志伟的父母都是吴锡人,他虽然生长在北京,但还是非常喜欢经常回老家看看。苏州园林的那种幽意所在的深情奇思,一唱三叹的曲折与丰富的玄秘,南方传统的造景方式,一直令感受敏锐的他着迷、心动。为了改进这种不便,徐志伟将江南园林中最常见的“廊”引入自己的家居,一为保暖驱蚊蝇,二为丰富景致,美观设计。他搭建出了一个曲折的厅廊,把正房与厢房连接起来,并且全部用玻璃封顶形成一个天然的skyline,沿厅廊靠近庭院的一侧,用收藏来的南方雕花老木窗加设上透亮的玻璃窗,通透呼应,让连贯全屋房间的走廊和厢房遍洒阳光,增加了通透感。廊子一加,采光效果极佳,空间上彻底改动,完全改变了农民房的格局。
在厢房和正房之间,徐志伟又借南方的开井之意,修建了一个六平方米的北方的天井小院。院内种了一棵肥大芭蕉,虽然修时的目的是为了通风、绿化、借景、避免房间的压抑感与昏暗,可实际上主人常常来到这个小院,是为了与芭蕉一起,浸淫在自然中,体味着物我相忘的境界,千里咫尺之趣,似乎空间、时间都变得自由了。
除了这个小天井之外,大庭院也同样散发着江南园林的雅趣,院中红砖地旁铺绿草,一条小石径旖旎穿过花园,假山石大树下修上小池塘,池中种上莲花,花鲫、锦鲤逍遥地游来游去,常令他回想起在昊锡度过的童年光景。南方式的白色的防火墙,墙上做了两个黑色的透窗,无不流露出一种终有我在的文人气。
在室内设计上,收藏家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墙是红砖的英雄本色,屋顶和门由白松装饰,可谓新旧风格并举。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鼓摆放在古色古香的明式长案上,汉砖被做成茶几陈列出来,清代的木器更是随处可见,好玩意儿如此多,与具有现代风格的真皮沙发,休闲椅却能和平共处,相呼相应,令整个居室不但没有挤迫凌乱的感觉,反而显出一股简朴遁世的风味,主人的功力由可见一斑。
徐志伟是学美术出身,后来改行从事摄影创作,同时他也是位资深的彩陶收藏家,尤其是鉴赏新石器时期的各种陶艺的行家里手。这些年潘家园的旧货市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每次去,他总不会空手而归。几年下来,他收集的古陶不下百十件。这些深厚的艺术功底,匠心独运到他的家居营造上,便先天地比一般人高出几分厚重的文化品味来。古陶,雅舍,摄影,收藏,徐志伟就这样有古有今,有南有北,有滋有味地制造着自己悠闲的日子。